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14天,一场青春的乡村实践:川师学子兴文行全记录

2025-09-04 08:09:5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文字:王声瑞 罗金发 | 图片:陈碧军

首日启程:奔赴苗乡,对接调研

2025年7月6日,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石拓青途小队抵达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正式开启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首站来到兴文石海景区,迅速与景区管理处完成工作对接,明确调研目标与日程。

当天,队员们便沿着徒步路线进行实地考察,仔细记录需要改进的方面,两次转乘观光车深入核心溶洞景区——天泉洞,开始了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问卷发放与随机访谈。

第三日深入调研:探秘石海,发现问题

7月8日,团队继续在兴文石海景区开展深度调研。在天坑外和天泉洞内,队员们细致考察路线设计和安全设施情况。

他们发现了景区生态、人文、服务三重亮点:自然原始风貌保留完整,苗族风情建筑独具特色,人性化设施布局合理。同时,也关注到有待优化的细节,在解说内容、导览系统、安全设施等方面发现了改进空间。

中期转折:从景区到社区,从调研到支教

7月14日,团队怀揣热忱走进麒麟苗族乡三宫殿社区,启动了“暑期爱心托管班”。晨露还未褪去青草的湿润,社区活动中心的大门已被孩子们的欢笑声推开。

开营仪式上,团队成员们笑容洋溢地向孩子们介绍自己,传递着大哥哥大姐姐的关怀。破冰游戏“击鼓传花”消融了初识的羞涩,欢快的鼓点声中,花球在孩子们的小手中传递着期待与欢笑。

支教进行时:多元课程,暖心陪伴

随后的日子里,团队为14名当地儿童开设了多样化课程。防诈宣传课通过真实案例帮助孩子们识别诈骗陷阱;绘画课以“心中的石海”为主题,引导孩子们将地质奇观转化为童趣画作。

传统文化课讲解民族习俗与红色故事,安全常识课普及生活避险知识,心理健康课通过互动游戏了解自我情绪。队员们每天安排1小时辅导功课,针对孩子们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

非遗传承:竹编课上的别样告别

7月18日清晨,在支教活动即将结束之际,队员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竹编体验课,作为支教旅程的特别“告别礼”。

教室里,柔韧的竹篾铺得松软。“大家知道吗?咱们手里这些竹子呀,可是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宝贝呢。”李富琴老师拿起一片带着清香的竹篾,声音温柔又带着笑意。孩子们的目光跟着她指尖的动作流转,小手不自觉地伸向面前的竹片。小船、六角星、带着稚气的小篮子......一件件充满童趣的竹编作品在孩子们手中逐渐成形。

收官总结:成果汇聚,青春赋能

7月20日,为期1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团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在景区调研方面,形成了通俗化解说优化、智能导览工具引入、安全保障强化等建议;在支教服务方面,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暑期课程。

兴文石海的岩层仍在悄然演化,苗族古歌还在代代传唱。石拓青途小队用脚步丈量风景,用智慧建言献策,在探秘自然之壮美的同时,更深深触摸到这片土地跳动的文化脉搏。

14天的实践,不仅见证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更成为了联结高校与乡村、传统与未来的坚实桥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需要这样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用知识与热情点亮更多乡村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