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小数苗•向阳生”支教团跨越3400公里,抵达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中心学校,开启为期一周的暑期夏令营。这支支教团队,带着智慧农场搭建(micro:bit 单片机驱动)、机器人编程、无人机操控等精心打磨的科技课程,以及植物拓印、田间远足等多元活动而来,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提升当地学生数字素养,让山区孩子的暑期生活,装满亲手操控科技的新鲜与乐趣。
科技课堂:在动手实践中播撒科学种子
7月16日智慧农场课上,支教队员蹲地示范接线:“接 P1 口,像给机器人‘接血管’。”有孩子捏着导线不敢动,直到队员轻声鼓励才尝试。小组浇水装置初启动只滴几滴水,调整导线后细水流喷出,扎羊角辫的女孩伸手接水,小声笑说:“它真的动了。”
机器人小车课上,一个男孩拧螺丝手抖,三次没对准就撂下工具。队员故意装反车轮“你看我这车咋总跑偏?”男孩立刻指出问题,重新装轮。巡线展示时,他的车启动后歪了下,调整角度后稳稳冲线,他攥着遥控器跑过来,指给支教团成员看他拧紧的螺丝。
无人机课操场边,一名四年级女生初次尝试操控,无人机径直往篮球架冲,她吓得差点松手。队员覆着她的手指导“要像摸小猫一样轻推”,半小时后无人机平稳飞翔,女孩仰着头追着跑“我以后要开真的飞机,也飞到天上看看学校和家乡”。
拓展课堂:用多元体验滋养成长力量
除了科技课,支教团设计的拓展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堂外收获了别样的成长。植物拓印课上,支教团成员带着孩子们在校园角落采集树叶,还有的小朋友捡起一朵紫色野花,小心翼翼地按在白布袋上,锤子敲打的力度轻得像怕碰疼花瓣。当她举着印满花草纹路的布袋时,小脸上满是骄傲:“这是给妈妈的礼物,她肯定会喜欢。”
田间远足的那天,孩子们踩着泥土走进玉米地,带队老师指着玉米叶上的纹路讲解生长周期时,有个孩子突然蹲下来,指着土里的蚂蚁说:“原来植物和小蚂蚁一样,都要慢慢长大。”在植物基地,孩子们围着不同品种的花草提问,从“这朵花为什么是蓝色的”到“它能结出果子吗”,叽叽喳喳的问题里,藏着对自然最纯粹的好奇。
“师生共讲一堂课”那天,之前操控无人机的六年级学生走上讲台,手里紧紧攥着无人机拍的校园全景照。“从天上看,我们的教室像积木一样。”她的声音有点抖,却坚持讲完了自己的收获。台上的女孩眼神格外坚定,台下的小听众们听得格外认真。
深耕厚植:从一周夏令营到长效帮扶
这场只持续一周的夏令营,背后是支教团近一年的筹备。过去两个学期,他们隔着屏幕和雨露中心学校的孩子上 PBL 项目课:讲基础电路时,特意找了乡村常见的手电筒拆解;教 micro:bit 编程,就用动画演示“代码怎么让灯泡亮起来”。夏令营期间,常有孩子把折得方方正正的信纸塞到支教成员手里,有的画着机器人小车、漂亮的花朵,有的歪歪扭扭写着:“谢谢你们让我知道代码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以后也想学你们做‘会干活的机器’”。二十多封来自学生的手写信,字里行间满是孩子气的真诚;学校也特意准备了一封正式感谢信,校长在信里写道:“你们带来的不只是课程,更是让孩子看见更大世界的光。”
这场支教早已不止于一周的陪伴:学生信里“想做会干活的机器”的心愿,学校感谢信里对“点亮希望”的认可,还有实践基地牌匾上清晰的校名,都在证明——3400公里的奔赴,不是终点,而是让科技与梦想扎根乡村的新起点。(通讯员:冯浩晖 青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