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共绘青春版中华文脉地图”主题活动号召,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古村新芽”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淄博市高青县、周村区5个古村落开展调研,以青春视角挖掘古村历史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思路。
一、艺术古村:聚焦发展梗阻,锚定文化传承坐标
实践队首站进驻高青县高城镇西关村,实地探访著名美术家乍启典先生故居。通过梳理故居内画作、旧物脉络,结合先生孙女的现场讲解,队员们对乍启典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与村主任窦法广座谈期间,实践队了解到西关村面临的人才外流、资金短缺两大核心梗阻。窦法广明确提出“渴求青年返乡赋能古村发展”的诉求,进一步强化了队员们的责任担当。随后,队员们实地勘察“衮龙桥”“扳倒井”等古迹,进一步认识到古村落资源的现实价值,明确了文化保护及活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作用。
二、商贸老街:依托文化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青城镇文昌西街作为鲁中沿黄流域商贸街区典型样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实践队通过实地调研获悉,当地政府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战略,依托“黄河大集”打造特色文旅街区。目前,该街区已建成集市、黄河大集矛盾工作室、儒学讲堂等多元设施,既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又有效吸附游客流量。队员们深度参与拓印、吊炉烧饼制作等非遗项目实操,切实感受到了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空间,明确了文化是驱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引擎的认知定位。
三、生态渔村:立足资源禀赋,构建绿色发展路径
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因编织蓑衣得名,实践队与村支部书记司国营座谈后获悉,该村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成功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生态产业的转型,达成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的双重目标。在高青天鹅湖省级湿地公园调研中,队员们实地勘察湿地生态现状,进一步认识到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坚定了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决心。
四、文化名村:坚持保护开发并重,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调研中,队员们通过参观乡村记忆博物馆、古建筑群,系统梳理村庄从汉代起源、王氏家族定居、清末衰败到改革开放后复兴的历史脉络。实践队了解到,当地始终坚持“保护为先、适度开发”原则,有效实现了古建筑保护与古村风貌延续。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团切实体会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南郊镇韩家窝村的创新治理模式与文旅发展模式成为调研重点。村支部书记韩浩详细介绍了“集体承包 + 外包管理”文旅模式,以及“美在家庭”、“美佳超市”行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积分+超市兑换+荣誉激励”的“韩家窝模式”。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们对村民主体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淄博传统村落调研为实践队积累丰富一手资料。下一步,队员们将结合专业知识,深入研究古村振兴理论与实践问题,通过撰写调研报告、举办校园分享会等形式传播古村文化,贡献青春力量。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古村发展,以“挺膺担当”精神践行乡村振兴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落实“为人民服务”宗旨,守护古村文脉、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孙歌飞、魏宇宵、宋一诺、牟乐乐、杜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