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二十周年。二十载岁月悠悠,这一理念从浙江安吉余村发端,如同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枝结果,深刻影响着中国发展的脉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指引,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浓墨重彩的生态底色 。
回溯历史,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彼时,余村关停污染矿山,转型发展生态旅游,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从那时起,“两山”理念就为迷茫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前行方向。它打破了传统认知中经济与生态对立的“魔咒”,深刻揭示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二十年来,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在污染防治领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曾经雾霾频发的城市,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北京蓝”成为城市新名片;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许多河流湖泊重焕生机,像滇池治理,经过多年努力,水质逐步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土壤污染状况也得到有效管控,为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造就众多生态奇迹。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荒漠沙地上创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不仅阻挡了风沙南侵,还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毛乌素沙地,曾经黄沙漫天,如今绿树成荫,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自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投入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中,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公众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约资源等成为生活新时尚。
展望未来,“两山”理念依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落实“两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激发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持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强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环境监测、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中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贡献,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这一理念,让美丽中国的画卷在绿水青山间徐徐铺展,让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