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业遗迹的钢铁骨架与爬满藤蔓的绿植相拥,当泛黄的发电图纸与革命烈士的血书在展柜里隔空对话,上海杨树浦电厂的红砖墙内,正流淌着穿越百年的电流。为深入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匠心精神,近日(7月18日-7月20日),南京工程学院青焰承晖逐电小队一场以 “传承之光,红色匠心工程” 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上海杨树浦电厂史料陈列室及遗址公园开展。从线上问卷的认知图谱到实地探访的历史肌理,一场关于红色基因与工业文明的解码之旅在此展开。
实践之初,团队发起了线上问卷(收回83份),大致掌握了大众对红色基地的认识与了解。数据显示,92.77%的受访者参观过红色基地,但也只有40.96%的人非常了解,这更凸显了此次实地探访红色基地、深入学习红色历史的必要性,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在上海杨树浦电厂工作人员的热情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进了上海杨树浦电厂史料陈列室。推开史料陈列室的铜质大门,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兼程的年代,一股混合着油墨与铁锈的气息扑面而来。引入眼帘的王孝和烈士雕像,望着革命烈士,大家心中不免都起了敬畏之心。
自1911年建厂以来,杨树浦电厂历经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陈列室里的一件件实物史料,从老旧的发电机组零件到泛黄的历史文件,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电厂的发展历程。玻璃展柜中,1913年从英国进口的蒸汽涡轮机零件静静陈列,齿轮上的每一道磨痕都镌刻着"远东第一电厂"的工业荣光。泛黄的《杨树浦电厂年刊》记载着1948年的发电量占上海总供电量80%的辉煌,而隔壁展柜里,王孝和烈士用铅笔写就的《狱中自述》手稿,字迹虽已斑驳,"为真理而死"的墨迹却依旧滚烫。好学求索、追求真理、热血满腔、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等是对王孝和烈士一生追求的最好诠释。“看这张1952年的职工技术革新图纸,”讲解员指向一幅蓝底白线的手绘稿,“当时工人师傅们用算盘计算齿轮参数,硬是将发电效率提升了17%。”展柜里的劳模奖章、技术比武奖状与革命烈士纪念证并肩而立,无声诠释着“红色匠心”的双重内涵——既要有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也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追求。
离开史料陈列室,穿过厂区的红砖拱门,上海杨树浦电厂遗址公园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完成了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这里是历史与自然、工业与生态的完美融合之地。曾经的工业设施经过精心改造,成为了独特的景观,高大的烟囱、斑驳的厂房墙体,无不透露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驻足在巨大的汽轮机基座前,这个直径达12米的混凝土平台上,当年安装的发电机组曾为上海点亮第一盏电灯。如今基座边缘已长满青苔,却依然能从螺栓孔的排列轨迹中,读出当年工程师们精确到毫米的匠心。团队成员漫步其中,在欣赏工业与自然融合之美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电厂在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记。每一处遗址都像是一个历史的坐标,标记着电厂曾经的辉煌与贡献,让大家对“匠心工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是一代代电厂人用心建设、精心守护的成果,是工业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遗址公园内,团队成员还随机采访了其他参观者,不少参观者表示,通过参观红色基地,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和红色精神,感受到了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对于电力知识,部分年长的参观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电力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而一些年轻参观者则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学习电力知识、传承红色精神。
夕阳西下时,团队成员站在江堤上回望。史料陈列室的灯光与遗址公园的暮色交融,百年电厂的轮廓在余晖中愈发清晰。这场实践之旅不仅解码了工业遗产中的红色密码,更证明:当历史的电流穿过新时代的电缆,红色匠心终将点亮更多人的精神家园。
此次“传承之光,红色匠心工程”社会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在实地探访中深刻感悟了红色精神与匠心品质。未来,团队将继续传播此次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基地的历史,传承红色匠心精神,让红色之光在新时代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