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疏通“最后一公里”,让民生服务“跑”起来

2025-07-28 13:06:52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最后一公里”虽短,却连着千家万户的获得感。从快递小哥穿梭在楼宇间的忙碌身影,到社区医院里等待问诊的老人,再到政务大厅外排队办事的群众,这短短一段距离,承载着民生期盼,也考验着治理智慧。将“最后一公里”畅通为“最畅一公里”,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民心的联结。

打通“最后一公里”,技术赋能是关键抓手。近年来,智能快件箱、社区服务机器人等新设施走进居民小区,无人机配送、无人车投递等新模式在多地试点,这些科技手段有效破解了“上门难、时效慢”的困局。但技术应用不能“一刀切”,面对老年人不会操作智能设备的困境,不少社区推出“线上预约+线下代办”服务,让科技既有“速度”也有“温度”。这种“智能+人工”的双轨模式,正是打通服务堵点的智慧选择。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协同治理是重要路径。社区作为服务终端,往往面临“单打独斗”的困境:物业管不好、部门管不着的现象时有发生。某地推行“党建引领+多方联动”机制,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快递网点、商超、志愿者等资源,建立“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居民下楼就能解决日常需求。实践证明,只有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力量,才能让服务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同共治”,形成畅通无阻的民生服务网。

让“最后一公里”变顺畅,还需聚焦“细枝末节”。老旧小区的无障碍通道是否畅通?偏远乡村的快递能否送到家门口?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实则是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堵点”。某市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的机制,精准解决了老旧电梯维修、断头路打通等“微民生”问题,用“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民生服务的精度,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的温度里。

“最后一公里”是民生服务的“神经末梢”,其畅通与否直接关系群众的幸福指数。从“最后一公里”到“最畅一公里”,不仅是距离的缩短,更是服务理念的升级。唯有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技术应用上求突破,在协同治理上做文章,在细节打磨上下功夫,才能让民生服务真正“跑”起来,抵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佳县党建服务中心 马丹)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