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东北民俗传承与创新路径,林学与草学学院九磅十五便士实践团队于 7月1日至 7月5日在吉林省博物院开展了涵盖博物馆导览学习、非遗技艺学习与民俗活动体验、公众认知调研、创作与传播实践等多项内容的 “深耕黑土民俗,激活文化新生” 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不仅为东北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综合能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观展知脉络,初感黑土民俗底蕴
7月1日下午,团队成员在专业讲解员带领下开启博物馆导览学习,依次参观东北古代民族民俗、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等展区。展区内,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实物,如古朴的渔猎工具、精致的民族服饰;一幅幅记录生活场景的图片,展现着东北人民的劳作与节庆;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介绍,勾勒出东北民俗的发展轨迹。从古代民族的生活习俗到近现代的民俗演变,从传统行业的作坊技艺到日常的民俗风情,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东北民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沉淀的过程。这趟观展之旅,让大家对东北民俗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且清晰的认识,深切感受到黑土大地上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学艺亲体验,深悟民俗独特魅力
7月2日,团队全天沉浸在非遗技艺学习与民俗活动体验中。在剪纸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从简单的折叠方法学起,逐步尝试复杂的图案雕刻。当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在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寓意吉祥的图案时,大家深刻体会到剪纸艺术中蕴含的智慧与匠心,每一刀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对生活的热爱,也让大家切实感受到东北民俗的独特魅力与旺盛生命力,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愈发浓厚。
调研明认知,探寻传承现实痛点
7月3日,团队全面开展公众认知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49]份。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公众对东北民俗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多数人对东北二人转等知名非遗项目较为熟悉,但对一些小众非遗技艺和民俗活动知之甚少。这一结果让团队意识到,东北民俗传承存在“知名项目热、小众项目冷”的现实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情况,团队成员补拍素材,对公众关注度高的民俗项目深入拍摄,并访谈博物馆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在与传承人的交流中,大家得知许多小众非遗技艺因缺乏关注和传承而面临失传风险,这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传承东北民俗的紧迫性,也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方向。
创作传文化,巧拓民俗传播路径
7月4日,团队进入创作与传播实践阶段。设计组成员充分发挥创意,将东北民俗元素融入日常用品,设计出以东北民俗为主题的书签、明信片、钥匙扣等低成本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既实用通过这些创新方式,团队成功拓宽了东北民俗的传播路径,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东北民俗。
复盘促成长,共绘文化传承蓝图
7月5日,团队召开成果分享会与复盘会。各小组展示了调研问卷分析报告、文创产品设计方案、直播数据等实践成果。大家围绕实践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收集各方反馈,对成果进行优化完善。在复盘过程中,团队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如调研样本的代表性可进一步提升、文创产品的设计可更具创新性等。同时,规划了后续工作,包括整理完善素材、推广文创产品和短视频等。通过此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对东北民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升了调研、设计、拍摄、直播等专业技能,更深刻认识到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的责任。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继续关注东北民俗文化,为绘制东北民俗传承与创新的美好蓝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