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的“慧动未来——对小学阶段ADHD儿童的关爱与行为矫正”实践团队近期来围绕“教育关爱”的主题于线上、线下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暑期实践活动,致力于用爱心与专业知识点亮ADHD儿童未来之光。该团队同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穿运社区深入沟通,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寻得两名ADHD儿童并与其家庭成员达成帮扶共识。为期两个月的扎实实践有效助力了两名儿童的成长,形成了一套专业性强的行为干预理论体系及配套技术支持雏形,为提升社会对特殊儿童群体的关注与科学支持水平贡献了青春智慧。
在活动前期准备阶段,团队聚焦社会痛点,敏锐地发现ADHD这种常见的儿童神经性发育障碍,其表现可归纳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常伴随的学业、社交及情绪管理困难等产生的影响可持续至成年。但目前,社会对ADHD认知不足、专业支持资源匮乏、家庭负担沉重等问题突出,此类弱势群体大部分仍处于困顿之中。正值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并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ADHD教育支持的背景下,该团队选择这一主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睿敏的时代触角。
活动开展过程中,实践团队制定了周密的“观察-评估-干预-总结-转化”的五步走计划,用科学实践路径赋能多元成效。团队成员们首先通过线下观察、量表测评及家长反馈完成对ADHD儿童行为、注意力及社交状况的科学评估,随后在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据此制定涵盖注意力训练、行为管理和情绪调节的个性化方案,在社区活动中心通过游戏、任务等引导儿童练习专注、控制冲动及学习社交规则,并动态调整策略,同步开展线上科普。活动中期阶段进而梳理数据与访谈资料,构建本土化理论框架并开发辅助小程序,后期则主要进行优化小程序功能,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完善理论体系,制作日志、影像、对比数据图表等成果展示材料一类工作。
(实践团成员实地开展活动)
在该实践团队、社区、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此次暑期实践活动取得颇丰成效,两名ADHD儿童在注意力、行为控制及社交方面明显受益,团队成员的宣传教育行为也正向影响着社区成员对ADHD儿童的认知。活动中初步建立起来的ADHD行为矫正理论体系和辅助小程序为团队后续深入相关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团队成员在沟通、科研等能力上得到锻炼,深化了社会责任感。
青春践行使命,关爱点亮未来。南京师范大学“慧动未来——对小学阶段ADHD儿童的关爱与行为矫正”实践团队本次实践活动是高校学子响应国家关切、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的生动典范。他们不仅为ADHD儿童及其家庭带去了切实的帮助和希望,也为破解ADHD儿童社会支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工具,让“慧”光照亮了更多ADHD儿童的未来之路。(南京师范大学 孙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