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扎兰屯职业学院教育科学系“一路一播——奏响非遗红色华章”实践队再度踏上“三下乡”征程。团队紧扣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核心,将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巧妙融合,深入呼和浩特、包头市固阳县等地。队员们以青春为桥,让理论宣讲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推动思想之光与非遗之美在基层沃土中落地生根、绽放光彩。
一、以理论筑基:线上研学深悟思想精髓 宣讲要精准,理论须先行。活动伊始,团队特邀扎兰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郝爽老师开展线上专题学习。郝老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与非遗保护的重要论述,结合鲜活案例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精髓,为队员们筑牢思想根基、明晰宣讲路径。“这次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队员们感悟道,“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必须与理论宣讲同频共振。”
二、知行合一:非遗沃土碰撞理论火花 带着理论思考,团队深入呼和浩特市大盛魁博物馆、非遗体验中心实地研学。在博物馆,透过珍贵史料与文物,队员们沉浸式感受晋商文化与草原文明的交融互鉴,体悟“诚信经营”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在体验中心,他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学习剪纸、拓印等传统技艺,聆听守护者们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每一项技艺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队员们深有感触地说,“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
第一站,小队成员在博物馆驻足凝视非遗展品,在非遗体验中心潜心学习非遗技艺。指尖触碰红纸时的专注、拓印宣纸晕染时的惊喜,让理论学习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变得可感可触。
下一站,他们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回到包头市固阳县,计划通过“理论讲解+技艺演示”的形式,把学到的非遗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当地群众:用剪纸剪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用拓印复刻传统文化的千年记忆,让思想宣讲在非遗技艺的生动演绎中更接地气、更入人心,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誓言。(郭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