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一辆载着11名学生的大巴车已蜿蜒驶入皖南群山。7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宣城市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团队抵达榔桥镇黄田村,在这个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村落里,团队成员们用脚步丈量青石板路,以专业视角探寻文明实践如何激活沉睡的乡村资源。
在黄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团队成员们依次参观了各个功能室,这些功能室设施齐全,涵盖了文艺创作、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多个方面,为村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交流空间。
图为黄田村村民们创作的书画作品。黄丹丹 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与黄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负责人龙磊进行了访谈。龙先生介绍道:“我们黄田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智慧、‘千年不沾灰’的花砖工艺和明沟暗渠相互连接的排水系统等文化遗产,但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几年,我们通过发展旅游业,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近期,我们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积极引进康养产业,致力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还表示,当地成立了文物保护特色服务志愿队,志愿者们来自村里的各个角落,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实践站负责人龙磊与团队成员交谈。陈诗萱 供图
尽管资源丰富,黄田村旅游业发展仍面临挑战。“2024年全年接待量不足3万人次,”龙磊坦言,“交通梗阻是首要难题。因地处205国道支线末端,难以融入皖南川藏线这一热门旅游环线,导致无法做到一站式旅游,少有人慕名前来观览。”团队成员在访谈和调研中发现,当地未来将以孝道文化馆和茶道体验吸引更多游客驻足,破解同质化竞争。通过图文、实物与沉浸式场景,将黄田村“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二十四孝”本土化实践娓娓道来。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美德。茶道体验则结合当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设置茶艺表演、茶叶品鉴等环节,让游客在品味茶香的同时,感受黄田村的宁静与雅致。团队成员也提出自己的见解:将村史馆建设纳入泾县“十四五”文旅规划,并重新修建那条被杂草掩映的古道,直通皖南川藏线东入口。当青石板路连成闭环,游客带来的就不只是快门声,还有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度探索和重新认识。
跟随泾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雷锋超市”负责人,同时也是黄田村的村民朱敏穿过幽深的巷弄,“游客转一圈只需40分钟,但黄田村的故事值得讲4小时呢。”面对团队成员的感慨,朱敏介绍:“村里已联合镇中学建立写生基地。不仅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感受古韵的平台,也让黄田村的美景与文化得以通过画笔流传。8月将启动的康养项目则试图以‘慢生活’留住深度游客,迎合了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享受宁静生活的需求。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放慢脚步,体验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与滋养。”朱敏还提到正在推进的“文化解码工程”:无锡的一个素质教育团队即将入驻开展长期研学,旨在加强对黄田村历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并提升对文化传承人的教育培养水平。
图为黄田村村民朱敏为团队成员介绍古民居的故事。张硕 供图
暮色中的黄田村,晚霞为马头墙镀上金边。团队成员离开时,当地村民仍运用手机直播和短视频的方式讲解花砖制作技艺,这种“新农人+老技艺”的组合,恰是文明实践赋能产业振兴的鲜活注脚。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调研团队看见了一个古村落用文化自信撬动发展的可能。(通讯员 丁震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