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南审“拾遗”实践队:以青春智慧破解非遗传承密码

2025-09-05 13:38:0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的巴蜀大地,暑气蒸腾。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拾遗”社会实践小分队的7名队员,带着300份精心设计的调查问卷和专业录音设备,踏上了蜀绣工坊与傩戏之乡的土地。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团队,正试图用跨学科思维和数字技术,为蜀绣与傩文化的传承困境寻找答案。

针法里的传承困局:从指尖技艺到数据图谱

“一根丝线要劈成8丝,光是练习这一步,就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在成都非遗博览园的蜀绣工坊,65岁的传承人刘阿姨手中的银针在绸缎上翻飞,身后展架上的《芙蓉鲤鱼图》却鲜少有年轻顾客问津。7月5日,实践队在此开展的首日调研就发现,蜀绣现存的52种核心针法中,能完整掌握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58岁,而20-35岁的从业者占比不足7%。

队员们分成三组展开系统性调研:张峻旗带领的技术组用4K摄像机记录“晕针”“沙针”等针法的运针轨迹,为后续3D建模积累素材;兰泽茜团队则聚焦市场端,在宽窄巷子等商圈收集了237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83%的年轻人因“价格过高”“风格老气”拒绝购买蜀绣产品;熊曼琳则深入访谈6位传承人,整理出“学习周期长”“变现能力弱”等5类核心困境。

“我们在数据库里标注出17种濒临失传的针法,准备用AR技术还原其操作过程。”崔恒源展示着团队开发的针法分类系统,屏幕上每种针法都对应着传承人访谈视频、市场接受度分析和创新应用建议,“这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为非遗建立‘病历卡’和‘药方’。”

面具下的破圈尝试:当傩戏遇上新时代

7月10日,川南某村落的傩戏表演现场,锣鼓声中,戴着“开山莽将”面具的老艺人刚完成“砍五瘟”仪式,就被队员们围拢上来。李佳淇举着平板电脑,展示着团队连夜设计的动漫形象:保留双角獠牙的传统元素,却用渐变色彩和Q版身形重塑面具造型。“00后受访者里,62%是通过游戏、动漫接触传统文化的。”她向老艺人解释设计思路。

实践队在此发现,傩文化面临的不仅是传承人短缺,更有传播载体的断层。他们拍摄的30段傩戏片段中,最受欢迎的不是传统仪式,而是年轻艺人改编的“傩戏街舞”混剪。基于此,钟欣怡团队设计出“傩神战疫”互动剧本杀,将驱邪纳福的传统寓意转化为沉浸式剧情,在当地中学实验时学生满意度达91%。

“陈爷爷起初拒绝拍摄,说‘祖宗的东西不能瞎拍’。”陈若水回忆起与傩戏传承人沟通的过程,最终是队员们用数据说服了他——调研显示,该村傩戏年均演出场次从2015年的46场降至2024年的19场,观众中50岁以上占比超80%。“现在他主动教我们唱词,还说要把孙女送来学设计。”

青春答卷的打开方式:在保护与创新间找平衡

7月16日的临时会议上,队员们围绕一组数据争论不休:量化分析显示,加入审计元素的蜀绣办公套装市场接受度提升23%,但质性研究中,有传承人担忧“商业化会冲淡技艺本真”。最终,团队决定采用“双轨制”:为博物馆开发高精度复刻系列,同时推出轻量化文创。

目前,实践队已完成187个蜀绣针法、93个傩戏面具的数字化采集,开发的3款文创样品在小范围测试中订单量达120份。更珍贵的是他们建立的“非遗创新评估模型”,从文化保真度、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三个维度,为每个创新方案打分。“这不是拍脑袋的创意,而是用审计专业的逻辑做非遗。”指导老师张莹玥评价道。

夜幕降临时,队员们的宿舍常亮着灯。崔恒源在调试数字博物馆的VR展区,陈若水在整理传承人访谈的逐字稿,墙上贴着的进度表上,“建立1+N帮扶机制”“形成政策建议初稿”等目标正被逐个勾选。“我们或许成不了绣娘或艺人,但可以做非遗的‘翻译官’,让传统技艺说年轻人听得懂的话。”熊曼琳在实践日志里写下这句话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她收集的蜀绣残片上,那些断裂的丝线仿佛正重新接续。

据悉,团队将在实践结束后形成包含23条具体建议的政策报告,部分文创方案已与当地文旅部门达成合作意向。这场跨越千里的非遗探秘,不只是Z世代用脚步丈量传统的青春行迹,更是以跨学科思维为非遗传承破局的创新实践——通过建立数字化传承档案、设计青春语态的文创产品、构建专业评估模型,为蜀绣、傩戏等非遗项目提供“青年视角解决方案” ,让古老技艺在与青春语言的对话中,续写传承新篇,书写属于新一代的文化担当答卷 。

文字:陈若水 熊曼琳

图片提供:兰泽溪 李佳淇 熊曼琳 钟欣怡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