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闽豫文脉・泉信传译小队”实践队深入河南省洛阳市三彩小镇唐三彩博物馆,开展“探秘三彩魅力,传承千年匠心”文化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展厅探访、工厂研学、专家对话、亲手创作等多元形式,与唐三彩展开深度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这一唐代瑰宝的历史密码,让千年陶火淬炼的非遗技艺在青春视角下焕发新活力。
展厅溯源:触摸盛唐“色彩史诗”
清晨的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古朴建筑群落浸润着历史厚重感,鎏金馆名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这座专注于唐三彩收藏、研究与展示的专题博物馆,成为实践队开启文化探索的第一站。
在讲解员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开启沉浸式参观。展厅内光线柔和,百余件唐三彩珍品依历史脉络有序陈列,系统呈现了从初唐到盛唐的风格演变。初唐时期的陶罐造型简练,以黄、绿釉色为主;至盛唐,三彩马、骆驼等器物形态丰盈,新出现的白、赭等釉彩更显华贵大气。展品涵盖殡葬明器与日常用具,虽装饰简洁,却生动映射出唐代的社会风貌与工艺水平。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记录重点,不时驻足仔细观察文物细节。
图为实践队员认真倾听唐三彩历史故事 华好供图
工厂研学:揭秘三彩制作“匠心密码”
结束博物馆参观后,实践队前往唐三彩生产工厂,深入探访这项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路径。厂房内,数以千计的唐三彩素坯和成品整齐排列,无声展示着从陶土到艺术品的蜕变过程。指导老师现场为大家解析唐三彩的制作工艺,队员们紧密围绕,专注观察匠人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案台上,一匹红白相间的三彩马鬃毛精细、鞍辔分明;一旁待施釉的神兽坯体线条流畅、形态生动。车间内安静有序,偶尔响起工具与陶土接触的细微声响,传统手作的温度在专注的氛围中悄然传递,连贯古今。
工厂一角,白发老工匠正专注雕琢唐三彩器物。他手中的工具起落间,独特造型逐渐成型,仿佛让千年前的大唐繁华在现代工坊中重现。每一刀、每一笔都似与历史对话,皆传递出“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中不可替代的“坚守”意义。
图为老工匠雕琢唐三彩素胚 华好供图
专家对话:探寻传承“守”与“变”的平衡
实践队有幸采访到了唐三彩非遗文化传承人高教授。作为研究唐三彩技艺传承的专家,高教授与队员们围坐交流,从唐代“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到唐三彩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唐三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在伊朗、埃及等地都曾出土过类似器物,可见其影响力之广。”高教授的话让队员们意识到,这门古老技艺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更是文明互鉴的记忆。
图为实践队成员正在采访唐三彩非遗传承人高哲 杨蕊供图
谈及当代传承困境,高教授坦言:“手工制坯需精准把控形态,釉料调配要掌握比例与成分,火候控制更需数年甚至数十年经验积累,如今愿意沉下心钻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这番话让队员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本次实践的意义——不仅是“了解者”,更要成为唐三彩文化的“宣传员”与“实践者”。
薪火接力:让非遗“活”在当下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亲身参与了非遗工艺的上釉环节全流程:从釉料的调配搅拌、浓度的精细把控,到手持工具均匀施釉、根据器型调整手法,每一步都需兼顾耐心与技巧。通过亲手操作,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对细节的严苛要求,也更直观地理解了非遗传承背后的艰辛,以及手艺人坚守匠心的珍贵价值。
图为实践队成员体验唐三彩上釉过程 华好供图
为更好地传播唐三彩非遗文化,实践队成员于活动结束后迅速制定了下一阶段的“青春行动计划”。团队将发挥成员特长,分组协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千年唐三彩走进大众视野。一是开展知识直播,通过现场演示、文物讲解与互动答疑,系统介绍唐三彩历史与工艺;二是举办校园主题展览,展出实践成果与史料,并配套讲座和工作坊,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三是推进馆校合作,与洛阳唐三彩博物馆共同打造“非遗进校园”长期项目,引入大师课、研学等活动,构建可持续传承平台。这一系列计划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用创新的视角和现代技术解码千年非遗的魅力,团队协作的模式也将确保各项活动有效落地,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
夕阳西下,为博物馆古朴的建筑镀上金光。队员们回望这座收藏着千年色彩的院落,心中满是感慨:唐三彩的魅力,不仅在于釉色绚烂,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自信。当青年创意与古老技艺相遇,当指尖温度融入泥土厚重,千年三彩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既是一次实践探索,更是一场传承接力——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正以青春之力,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活”起来、“火”起来。(刘斐 华好 赵炜烨 朱佳乐 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