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农业大学"青春田园"团队赴石棉县开展的暑期实践中,"两弹一星"精神以更加生动、可感的方式进入乡村课堂。团队通过科学家故事微课、手工模型制作、情景朗诵等形式,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孩子们能听懂、能感受、能表达的成长养分。
秘密回国,赤子之心报祖国
志愿者以"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国的重托"为主题,讲述王淦化名"王京"、郭永怀毅然归国等故事。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对话演练等方式,理解科学家在人生重大抉择中所展现出的国家至上情怀。微课结束后,一名孩子写道:"我也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图1:王淦昌写下"王京"名字的历史瞬间
戈壁岁月,青春热血铸重器
团队利用纪录片片段、历史图片和实物模型,再现科学家们在西北基地的生活与工作场景。孩子们在志愿者讲解下了解到郭永怀如何与年轻人同吃同住、克服高原反应坚持科研。许多孩子被"帐篷里喝酒畅谈""星夜下的誓言"等细节深深打动,纷纷表示"要像他们一样不怕困难"。
图2:郭永怀在西北基地与青年同吃同住
手工实践,童心制作"飞天梦"
在"制作小火箭"手工课上,孩子们分组合作,拼接模型、绘制箭体、写下梦想。志愿者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制作指引,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理解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一件件稚嫩却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成为孩子们与科学对话的桥梁。
图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主题海报
精神传承,青春力量续华章
团队通过建立"红色科学角"、开展"科学家故事会"、组织"我的航天梦"演讲比赛等活动,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日常美育中。志愿者岳俊岐表示:"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记住历史,更要将精神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未来,团队还将推动"乡村科学小屋"建设,为孩子们提供持续接触科学、感受精神的平台。
图4:孩子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制作小火箭模型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青春田园"团队成功将"两弹一星"精神转化为乡村儿童可感可知的教育内容,开创了红色科普教育的新模式。活动不仅让科学的种子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内涵。这种将国家记忆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将历史传承与当代教育相融合的实践,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团队将继续深化"红色+科普"的教育模式,助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乡村少年,为乡村振兴和科技强国建设积蓄青春力量。(作者:辛佳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