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青春筑城,匠心兴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四川成都永兴镇,实地探访承载百年历史的同治龙窑,对话非遗传承人周德才,解锁青年力量赋能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并深度思考传统龙窑在新时代的蜕变与不朽精神。
探访百年龙窑:薪火相传的温度与新生
永兴土陶非遗工坊(同治龙窑)巍然矗立于四川天府新区永兴街道丹土村,占地20亩,逾5000平方米的空间内,陶艺研学体验馆、龙窑历史及技艺展览馆等功能区错落有致,无声诉说着150余载的窑火不熄。实践团队以此为窗口,深入剖析其“非遗为魂、研学为体、文创为翼”的特色运营模式。自2018年荣膺区级非遗项目,在传承人周德才的坚守与创新引领下,工坊已培育26名传承新苗,链接30余家合作机构,年均烧制6窑,产出陶艺精品超8万件,年接待研学体验超3万人次,年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地,更是激活乡村的“强磁场”,生动诠释了传统龙窑如何在现代焕发新生。
同治龙窟陶艺品
解码产业密码:古法技艺的时尚转身
团队深入土陶产业链,亲见龙窑古法与现代生活的精彩共舞。在周德才大师的引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从质朴陶土到精美成品的匠心之旅。更引人注目的是工坊的创新实践:与邛窑携手打造“窑遥相望”非遗研学旅游品牌,将地域文化深度联结;推出如“三彩龙纹陶瓷杯”等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赢得市场青睐。“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丹土村所特有的红土,耐高温、黏性好,十分适合烧制陶器,所以我们村儿的制陶的历史十分悠久。”同治龙窑传承人周德才介绍道。正是这方沃土的深厚馈赠,为龙窑技艺奠定了坚实根基;而如今,工坊的创新实践,则让这扎根泥土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市场浪潮与文化传承中,绽放出别样的时尚光华与蓬勃生机。
对话传承匠心:龙窑精神的当代回响
在与非遗传承人周德才的深入访谈中,他道出了支撑百年同治龙窑的核心精神——务实与坚韧。周德才坦言:“做龙窑,哪有一帆风顺?遇到坎坷是常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他分享的实践真经朴素而深刻:一方面,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挣小钱,慢慢积累,像对待每一窑陶器般,尊重规律,稳步前行;另一方面,不畏艰难,韧性前行,不怕坎坷,才有进步,将困难视为锤炼,在挫折中推动技艺与事业向前。周德才强调,工坊不仅是传艺之所,更是连接青年与传统的精神桥梁,他期望将这份在窑火中锻造的务实与坚韧传递给后来者。永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正着力优化环境,将龙窑打造为吸引青年的“文化精神地标”,使其承载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新一代。
非遗传承人讲述龙窑精神
创新融合之路:窑火不熄,光华常新
团队聚焦工坊极具活力的非遗研学活动。年均20余场丰富多彩的体验课程与实践,如拉坯、彩绘、烧制观摩等,让参与者亲手触摸历史温度,将古老的土陶技艺生动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这些活动成功培育了大批年轻非遗爱好者,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工坊因其卓越成效,荣膺市级非遗优秀传承单位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称号,持续扩大着土陶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充分证明,与现代教育、文旅体验的深度融合,是激活非遗、使其“活”在当下的关键路径。
青春答卷:传承龙窑精神,共绘振兴画卷
此次深度调研,是合工大学子将经济学等专业知识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同治龙窑通过“非遗+研学+文创”的融合模式,破解了技艺传承与市场接轨的难题,为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永兴样本”。同时,龙窑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文化符号和精神源泉。其发展直接带动就业、促进增收、提升社区凝聚力,是文化驱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当前,永兴镇正积极推广“同治龙窑模式”。实践清晰昭示:以生生不息的龙窑精神为灵魂内核,以青年人的创新活力为强劲引擎,以厚重的非遗技艺为情感纽带,必能持续激活乡村人才的“活水”,畅通产业发展的“脉络”。
合肥工业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思考如何将龙窑精神中的脚踏实地融入自身发展,立志用智慧和汗水,在这片承载着古老窑火与新生希望的热土上,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青春篇章。那燃烧了百年的窑火,不仅煅烧着泥土,更淬炼着历久弥新的精神,照亮着通往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