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2025年8月23日至29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推普筑梦·多维振兴”志愿服务团奔赴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坡头镇堰塘村、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综合运用实地走访、深度访谈、推普宣讲等多种形式,使普通话化作开启乡村振兴大门的“金钥匙”,推动普通话普及与多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乡村发展需求深度交融,让蓬勃的青春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这片土地的振兴伟业。
深入堰塘推普路,化院实干绘新图
8月23日至26日,在堰塘乡镇领导同志的引领与支持下,实践团队深入堰塘村、新场村。携带提前备好的普通话宣传手册与调查问卷,志愿团队穿梭于乡村小道。身为化院学子,我们向来秉持严谨求证态度,此次走进乡镇,更期望以科学精神与十足耐心,让村民切实领悟普通话的重要性。期间,我们走访了40余户困境留守儿童家庭。队员们不仅为孩子们送上学习用品、书籍和玩具等慰问品,还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一对一”普通话辅导教学,激发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助力其克服语言障碍、增强沟通自信。同时,团队聚焦当地语言使用状况与需求,在当地中小学、乡村集市广泛开展问卷调查,累计收集有效问卷200余份。这份问卷既助力团队有效获取推普工作一手数据,更成为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的契机,让化院学子真切感知乡村语言生态与现实需求。
推普课堂进乡村,童趣盎然话成长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团队秉持“厚德、博学、广才、精业”的校训,走进堰塘村委与鸡鸣三省红军小学,精心打造的课程成为城乡交流的桥梁。
团队围绕“普通话运用原因”“学好说好普通话,利国利民利大家”等话题授课,孩子们踊跃分享“借普通话探索知识”的故事。课程开场,团队成员以“当地居民”和“问路游客”的小话剧,通过“方言沟通受阻”与“普通话顺畅交流”的对比,生动展现普通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推普工作提供鲜活参考。孩子们看得入神,不时被逗笑,在轻松氛围里,“学好普通话”的种子悄然种下。
教学中,志愿者结合孩子认知特点,先带他们读“八百标兵奔北坡”等绕口令,逐字纠正发音,孩子们跟着反复练习,渐入佳境。接着开展“你来比划我来猜”游戏,志愿者用普通话和动作演绎词汇,孩子们踊跃抢答,现场气氛热烈。答对就有文具奖品,孩子们在欢乐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提升了普通话表达能力。
活动结束,孩子们与志愿者并肩合影,笑容灿烂,为此次推普授课画上圆满句号。
踏访红色故地,普语传情铸信仰之魂
8月29日,团队成员满怀崇敬之情,依次探访了鸡鸣三省纪念碑、鸡鸣三省会议会址等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教育基地。在巍峨耸立的红军纪念碑前,一场以“重走长征路、传承革命魂”为主题的党支部党课活动庄严展开。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更在青年党员的心田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之塔。
活动中,团队党员同志们面向党旗,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回响在蓝天白云之下。带队老师陈家森巧妙地将“鸡鸣三省会议”的历史背景与当前的推普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引领团队成员深入思考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之道。
成员们结合在堰塘村、红军小学开展推普工作的亲身经历,纷纷交流起各自的感悟与体会。“当看到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地朗诵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时,我深刻感受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让红色记忆鲜活起来、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一位成员动情地说道。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党课为契机,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国家通用语言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动力。在这场深刻而富有意义的党课学习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深刻认识,更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前行方向。
在这场充满爱与希望的“推普筑梦·多维振兴”之旅中,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服务团宛如温暖的春风,轻拂过云南、贵州的乡村大地。他们在堰塘村、新场村倾听村民的心声,为困境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与知识;在堰塘村委与红军小学,用创意和热情点燃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火花;在鸡鸣三省红色故地,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推普助乡的信念。这一路,有欢笑、有感动、有成长,青年学子们用青春的温度,温暖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让推普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作者: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陈家森 曹岚玥 黄庆 唐瑞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