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连天烽火里,弦歌劲

2025-08-28 08:24:45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当《南泥湾》的明快旋律在耳畔回响,当《白毛女》的经典唱段在心中激荡,我们或许不会想到,这些经典作品的主创之一,竟是一位从河南大学化学系走出的青年——马可。

1935年秋,17岁的马可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同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彼时的他,热爱化学,也钟情音乐,但想的更多的还是如何抗日救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面对日寇开始全面侵华、四郊多垒的危局,这位总爱在课下哼歌的少年惊觉:当民族沉睡,唤醒民众的歌声或许更直接、有力。于是,他振臂发起“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激昂的歌声与民众的呼声交织,在古城的上空回荡。就在那时,冼星海率“上海抗敌演剧二队”到开封宣传抗日。马可见到这位敬慕已久的音乐家,当即加入其巡演队伍。这次相遇,点燃了他心中积蓄已久的热忱。

不久,日寇铁蹄践踏黄河流域,河南大学和马可都不得不为这场残酷的战争做出抉择。始终将中原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扛在肩头的河大师生,毅然选择了敌前办学。此时马可内心也经历着激烈的挣扎:是跟随学校南下继续学业?还是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中?最终,在母校河南大学危难之际仍办学不辍的精神感召下,在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影响下,19岁的马可选择了后者。他与其他进步同学一同加入“河南抗敌后援会演剧三队”,动员抗日救亡,让青春在烽火中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两年后,马可辗转抵达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工作。在延安这片热土上,他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绽放,《南泥湾》《夫妻识字》《白毛女》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紧扣时代脉搏、唤起民族自觉的创作,见证了他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报国”的转变。

马可的抉择,恰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就在他投身抗战宣传的同时,他的母校河南大学正以另一种方式抗争。面对敌人的扫荡轰炸,河大师生先后辗转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潭头、南阳荆紫关、陕西宝鸡等地。即便行囊简陋、校舍残破,师生们依旧弦歌不辍、上下求索,竭力守护着文明的火种,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战的壮歌。

连天烽火里,弦歌之所以劲,是因为它并非独唱。变的是抗争的形式,不变的是那份滚烫的爱国热忱;改的是立足的方寸,不改的是文化救亡的赤诚。那穿越硝烟的激昂旋律与琅琅书声,早已刻进民族的记忆,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烽火已远,弦歌不辍。如今在河南大学,马可广场上往来身影交织。历史的接力棒正交到我们手上,待我们奋力奔跑。(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龙杨)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