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历史厚重感。这座始建于1912年的大学,位于八朝古都开封的东北隅,北依铁塔,东临古城墙。错落的老建筑与流转的光影里,藏着百余年的风华与沧桑。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南大门。这座1936年落成的牌楼式建筑,四柱三开间的格局透着沉稳气度。飞檐上立有脊兽,檐下彩绘工细,匾额上“河南大学”四字,笔力遒劲。大门内侧门额上有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字,每每进出抬头望见,敬畏感便从心底油然而生。
穿过南大门,博雅路笔直延伸。初春时节,路旁的银杏树抽出嫩绿的新芽,稀疏却透着蓬勃生机。待到深秋,满树金黄,风吹叶落,颇有诗意。
而在博雅路东侧,跨过预校大门,博文楼便在视野中渐次清晰。博文楼呈倒“T”字形,主体四层、两翼三层,错落有致。基层用灰泥粉刷,二层以上为青砖墙。主体第四层设置了一排拱券柱廊,外围为花瓶型木质栏杆,充满了艺术气息。门前的台阶上,常有学生捧书而坐。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光影,与古朴建筑相映。
与博文楼隔路相望的是博雅楼。博雅楼采用歇山式屋顶,顶上塔状气楼高耸,檐下垂花柱、挂落和雀替玲珑雅致。冬日雪覆,更显肃穆。如今这栋楼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学楼,继续承载着育人使命。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两侧,东西十二斋房整齐排列,遥遥相对。春雨淅沥时,雨水顺着筒板瓦滴落,在地面敲出“滴答滴答”的自然节拍;而秋阳高照时,阳光泼洒在青砖灰瓦上,一排檐角愈发分明,更显齐整。
在校园一隅,有两座四角攒尖顶碑亭,亭中竖立着《改建河南贡院碑记》《重修河南贡院碑记》石碑。碑面虽已有些斑驳,但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见。它们见证了河南贡院的变迁,也见证了科举制度的终结——这片土地,100多年前正是河南贡院所在地,1903、1904年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此画上句号。
琅琅书声漫过青砖灰瓦,与檐角铜铃的清响应和;匆匆步履踏过晨光暮影,在青石板路留下浅浅履痕。错落的建筑间不失生气,因为光影流转间总见新的身影。(作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龙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