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岛晨雾未散,南音袅袅如丝,穿过骑楼老街,缠绕在燕尾脊翘起的檐角。一位阿婆在红砖古厝前缓缓推开口盅,斟出酽酽的铁观音,茶香与远处码头飘来的海风糅合成闽南独有的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弦一歌,正吟唱着穿越千年的文化长卷。
古厝不语 自有春秋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73岁的非遗传承人蔡福仁以刀为笔,在胭脂砖上镂刻出花鸟祥云。“闽南建筑是会呼吸的史书”,他抚过窗棂上精美的“螭虎团”石雕,“你看这‘出砖入石’的墙体,当年先民用震塌的房屋碎料重建家园,反倒成就了‘金包银’的独特美学”。如今这些镌刻着下南洋故事的古厝,正通过AR技术让年轻人在手机端解锁“古建筑激活计划”。
弦管千载 声动两岸
夜幕下的中山路闽南曲艺馆,95后姑娘陈雅云抱着琵琶唱起《陈三五娘》,“因送哥嫂……”的泉腔官话甫一出口,满座台胞掌声如潮。台商联谊会会长黄启璋动情道:“在台南老家,阿公也是这样唱‘相褒歌’,每声琵琶都敲在心坎上。”据悉今年闽台将联合重启“弄狮”民俗汇演,两岸30支队伍已开始共编“电音三太子蹦迪”新剧目。
古早滋味 山海共酿
在第八届闽菜文化节现场,“古法沙茶面”摊前排起长队。新加坡侨胞陈家生带着孙儿连吃三碗:“这才是祖厝门口的味道!”非遗传承人王其飞现场展示“面线糊打蛋花”绝活:“闽南味讲究‘山海交融’,就像我们的文化——海蛎煎要配山薯粉,土笋冻需涵江沙虫搭安海石花。”
薪火相传 童声新韵
“天乌乌,欲落雨……”鼓浪屿钢琴码头上,童声合唱团用闽南语唱响新编《渔歌子》。音乐学校校长李丹介绍,校本教材已纳入高甲戏、歌仔戏等艺术形式:“我们要让孩子知道,闽南文化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更是可以穿着汉服拍短视频、用南音唱流行曲的活态传承。”
暮色中的泉州德济门遗址,侨批馆改建的数字博物馆正用全息投影演绎“送顺风”仪式。当虚拟浪花托起红头船,闽南语吟唱的《爱拼才会赢》响起时,银发老人与戴AR眼镜的少年们同时轻声应和。
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从未在海洋文明的冲刷中褪色,反而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愈发鲜亮。正如闽南谚语所言——“泉潮两地分路岐,红砖古厝永同枝”。千年文化血脉,正以最古老又最新潮的方式,在人间烟火中生生不息。
(作者:黄薇蓉 陈丝婷 于鹭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