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番薯藤,串起渔港百年悲欢。今读校友高子华学者《番薯物语——石浦人饮食的黄金搭档》一文,感触良多。在象山二中求学时,高子华学长便是老师常常提起的榜样。如今读到他的文字,既亲切又钦佩。
作为石浦海边人,文中描绘的番薯滋味,于我而言不只是食物,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高子华以番薯为线,串起的不仅是石浦人的饮食地图,更是一幅融汇历史、风土与人情的精神画卷。
平凡食材中的不平凡智慧
石浦地处浙洋中路,坐拥大目洋、猫头洋、渔山渔场等天然渔场,海鲜四季不断。然而高子华却将笔触转向了海鲜之外的另一主角——番薯。这体现了他独到的文化眼光。
在物质匮乏年代,番薯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多样的烹饪方式,成为了海岛人家的生存智慧。从红皮黄心到白皮白心,从蒸煮烤炸到磨粉酿酒,番薯在石浦人手中焕发出百般滋味。高子华不刻意拔高番薯的地位,而是平实道来,这种叙述态度本身就如同番薯般朴实动人。
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高子华深谙“食以载道”之理。他笔下的番薯,不只是果腹之物,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食饼筒”宴客的隆重礼仪,“糊粒羹”背后抗倭的英雄叙事,“豆面”制作中的集体协作……这些看似寻常的饮食习俗,实则承载着石浦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特别是将“糊粒羹”与戚家军抗倭传说相联系,使一道普通羹食拥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写法,既让石浦人感到亲切,也让外地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
方言俚语中的生活哲学
高子华巧妙融入石浦方言俚语,如“烂告番薯”、“番薯脑袋”、“黄鱼脑袋”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表达,不仅是语言的地方特色,更反映了石浦人独特的生活哲学与价值观念。
通过这些方言俚语,我们看到番薯如何从一种简单食材,演变为评价人物、表达情感的文化符号。这种语言上的巧妙运用,使文章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化转换能力。
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的完美融合
作为同样生长于石浦的人,我读此文时倍感亲切。文中描述的“黄鱼豆面”中豆面先被抢光的场景、“番薯粥”就泥螺臭冬瓜的酣畅、甚至因生吃番薯肚痛蛔虫的童年趣事,都是我们这一代石浦人共同的记忆。
高子华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个人记忆与集体叙事完美融合,让每个石浦人都能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又能够跳出个人感受,看到番薯背后所承载的更大历史与文化图景。这种平衡,正是一个优秀文化学者的难能可贵之处。
不卑不亢的文化自信
《番薯物语》最令人钦佩的,是其中透露出的不卑不亢的文化自信。高子华既不因番薯的“土气”而自卑,也不因乡情而过度美化石浦的过去。他实事求是,既有对艰苦岁月的如实记录,也有对家乡智慧的深情赞美。
这种态度,在当下的乡土书写中尤为珍贵。太多关于乡村的文章,要么是悲情式的苦难叙事,要么是浪漫化的田园牧歌,而高子华找到了第三条路——以平视的角度,真诚地记录、深入地思考、艺术地表达。
番薯中的乾坤
读完《番薯物语》,我深深感受到:真正的文化,往往藏于日常深处;而真正的故乡味,从来不需要卑亢,只需真诚地道出便是。
高子华通过一根小小的番薯,让我们看到了石浦人的适应能力、创造精神和文化自信。从清代移民带入番薯种植,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专建“番薯码头”,再到如今“中国海洋渔文化馆”在番薯码头旧址上拔地而起——这番薯的旅程,何尝不是石浦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过程?
《番薯物语》之所以令人心悦诚服,正因它如一碗好的“糊粒羹”——真材实料、火候恰当、滋味层次分明。它不只是一篇关于食物的散文,更是一篇关于地方、关于人、关于时间如何在一饭一蔬中留下痕迹的深情记录。
而这,或许就是“番薯”教给我们最珍贵的事: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中,往往藏着最深厚的文化乾坤。(记者: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