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学院 “曜能智汇” 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通讯员:万舒畅 记者:吴一凡
“大叔,您家灌溉水泵一天要用多少电?停电的时候浇地怎么办?”8月 15 日,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甫乡,无锡学院 “曜能智汇” 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曾晶正拿着问卷,和当地农户热合曼・麦麦提交流。与此同时,在克拉玛依油田作业区,另一组志愿者正用光照检测仪记录数据,他们身后的 “曜能智汇” 折叠光伏缩比模型,吸引了不少油田工人驻足询问 —— 这是无锡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深入新疆丝绸之路沿线,为 AI 智能折叠式多能协同光伏电站项目开展前期调研的生动场景。
图1:“曜能智汇”社会实践志愿者曾晶正拿着问卷当地农户热合曼・麦麦提交流
聚焦痛点:丝路沿线能源需求成调研核心
“新疆丝路沿线部分区域的能源痛点,正是我们项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实践团队指导教师俞斌介绍,团队研发的折叠光伏电站,具备 “200㎡阵列 15 分钟自动展开”“光储柴多能协同”“断网 72 小时自治运行” 等优势,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核心区,偏远乡村的供电缺口、油田的临时用电成本、边境地区的应急电力需求,与项目应用场景高度契合。“这次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要为项目做‘前期诊断’—— 看看我们的技术能不能适配这里的环境,能不能真正解决当地人的用电难题。”
为此,实践团队分为 3 组,深入喀什、克拉玛依、阿勒泰等 6 个调研点,覆盖 “偏远乡村、工业矿区、边境应急”3 类典型场景。在和田墨玉县,志愿者们发现,当地农户灌溉依赖柴油发电机,“一台发电机一天要烧 20 多升柴油,成本近 200 元”,村委会主任阿卜杜热合曼・阿卜杜外力的话,让志愿者们更清晰地意识到折叠光伏的推广价值;在克拉玛依油田,作业区负责人王建军透露,野外施工点的供电全靠柴油机组,“运输柴油的成本高,发电机噪音还大,要是能用上光伏,既省钱又环保”;而在地震多发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的一句话让团队印象深刻:“灾后哪怕多一台能快速供电的设备,就能多保障一户群众的基本生活。”
图2:“曜能智汇”团队成员在克拉玛依百里油区与作业负责人(后排右1、右2)合影
专业调研:技术适配性分析贯穿全程
在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地理信息专业的志愿者每天 7 点到 19 点,每 2 小时记录一次光照强度,“这里年均日照时长能到 1600 小时,比项目设计的 1400 小时基准值还高,光伏发电潜力很大”;在克拉玛依油田,志愿者测量了临时供电点的空间尺寸,“6 米宽、10 米长的场地就能展开电站,完全符合油田作业区的空间条件”;而在阿勒泰塔克什肯口岸,针对边境低温天气,志愿者重点调研了 “冬季 - 25℃以下天数”,为项目优化光伏板低温性能提供数据支撑。“我们不是简单地‘问需求’,而是要把当地的环境数据、负荷数据,和项目的技术参数一一对应,这样提出的建议才有用。” 技术调研组组长、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王博源说。
图3:“曜能智汇”团队成员身着安全服深入喀什塔什库尔干县工厂调研
成果初显:为技术落地提供 “第一手诊断书”
截至 8月 27 日,实践团队已回收有效问卷 523 份,采集光照、地形、负荷数据 36 组,完成 6 个调研点的实地分析。在和田墨玉县,团队初步测算,若部署一套 70kW 的 “曜能智汇” 折叠光伏电站,每年可替代柴油发电 7.2 万 kWh,节省柴油 2.1 万升,为当地农户减少灌溉成本 15 万元;在克拉玛依油田,针对作业区临时供电需求,团队设计了 “光伏优先 + 储能削峰 + 柴油兜底” 的协同方案,预计可降低油田供电成本 12%。
“这次实践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项目落地的‘精准方向’。” 俞斌老师表示,团队已整理出 8 项技术优化建议,比如 “喀什高原地区需增加光伏板抗紫外线涂层”“油田区域需强化导轨防沙设计”“应急场景需缩短电站展开时间至 10 分钟内”,这些建议将直接用于 “曜能智汇” 项目的后续迭代。“下一步,我们计划基于这次调研成果,在克拉玛依油田和喀什某乡村推进试点部署,让折叠光伏真正服务丝路沿线的能源需求。”
据悉,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是无锡学院 “科技赋能实践,实践反哺创新” 的典型探索,志愿者们不仅为 “曜能智汇” 项目提供了前期调研支撑,更通过走进基层,践行了大学生科技服务社会的责任。“看到当地群众对清洁能源的期待,我更觉得我们的项目有意义。” 志愿者刘洁说,“未来我想继续参与项目研发,让折叠光伏能走进更多需要的地方。”
图4:无锡学院“曜能智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作业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