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绸载暖意,十日光景凝勋章;烫金字字重,支教情长印乡间。2025年7月6日至16日,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沃土绘自然,筑梦昌乡间”实践团在焦作市文昌街道刘范村开展了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从初遇时的陌生试探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从精心设计的多元课程到双向奔赴的温暖情谊,这支青春团队用知识与热爱在乡村沃土上播撒美育种子,以实干与担当书写了一段关于成长、信任与希望的动人篇章。
一、初遇启航:青春热血赴乡野,美育蓝图绘初心
微光承焰,星火燎原;沃土绘梦,昌乡启篇。2025年7月6日清晨,在文昌街道办董艳芳主任的带领下,“沃土绘自然,筑梦昌乡间”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精心筹备的课程方案,踏上了前往刘范村的支教之路。在此之前,团队已在世纪大道新华书店会议室召开筹备会议,明确“以美育为核,促全面发展”的支教目标,并提前三天奔赴刘范村勘察场地,根据乡村孩子的成长需求,量身打造出科技、艺术、社会、自然四大美育课程体系。
“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既能读懂知识的厚重,也能怀揣诗意的轻盈,成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人。”团队负责人在筹备会上说道。从课程大纲到教具清单,从安全预案到时间规划,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团队对乡村教育的热忱与担当。
抵达刘范村后,村委会为团队提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与活动场地。看着居委会阿姨的笑颜,听着远处传来的孩童嬉笑声,志愿者们更加坚定了信念:要用十天的时光,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图为志愿者们在在认真打扫村委会的卫生。周雯倩供图
二、锦缎承趣:三十课程绽异彩,多元美育育新苗
在刘范村的十日时光里,围绕着科技、艺术、自然、社会四个方面精心设计的30余项课程如缤纷画卷徐徐展开,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实践的乐趣中成长。
科技课堂上,棉线穿过纸杯,悄悄传递悄悄话;扎孔水瓶在阳光下喷出晶莹喷泉;气球小车“嗖”地掠过赛道,一个个神奇的实验让声学、力学瞬间触手可及。艺术课堂上,创造力在指尖绽放。彩纸折成西瓜小扇,废杯剪成盛放菊花,非遗剪纸的蝴蝶、福字虽歪歪扭扭,却闪着童真的光。从《小星星》的羞涩跟唱,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放声合唱,歌声里藏着孩子们逐渐生长的勇气。社会课堂中,董阿姨用“排爆英雄”王百姓的一辈子守护,告诉孩子:担当就在身边。志愿者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八个字拆成一次次伸手、一句安慰、一次陪伴,种进孩子心里。退伍军人郑哥哥把部队日常变小剧场:替岗、包饺子、推一把拉一把,诠释着战友情是友情最极致的勋章。故事如春雨,散课时孩子们齐刷刷敬礼,眼里闪着同一句话:长大我也要穿那身迷彩。自然课堂上,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通过实地观察、互动体验等方式,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用创意和行动诠释对自然的热爱。
课间时光同样精彩纷呈。“你画我猜”的笑声震落了窗台上的灰尘,篮球场上的拍球声与欢呼声交织成歌,孩子们拉着志愿者的手分享秘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与欢乐。
图为小朋友们开心的向董阿姨分享自己的作品。张善友 供图
三、金字凝情:双向奔赴暖意浓,十日时光刻心间
支教从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在刘范村的十日里,村民与孩子们的热情,成了志愿者心中最温暖的光。
鸡肉炖土豆的醇厚香气还在唇齿间流连,酸汤饺子的鲜爽余味久久不散,还有营养丰富的鸡蛋、裹着煎辣椒与炒蛋的馍馍……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饭菜,让远离家乡的志愿者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有位大娘总说:“孩子们能学到东西,我们做点饭算啥!”朴实的话语里,是最真挚的认可。
孩子们的变化更是让志愿者动容。从初见时的羞涩躲闪,到后来追着喊“老师”,信任在朝夕相处中悄然建立。最后一天的告别带着淡淡的伤感,精心挑选的礼物、字字恳切的手写信,盛满了对孩子们的期许与不舍,孩子们攥着礼物不肯离去的模样,让人鼻尖发酸。千言万语凝成句句“感谢”,这场双向奔赴,早已在彼此心间刻下了最温暖的印记。
图为刚包完饺子的霞姐,接过团队成员献上的花。胡维莹 供图
四、红绸续章:锦旗熠熠承嘱托,青春步履向远方
7月16日,支教活动的最后一天,刘范村村委会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送到志愿者手中。锦缎上“向阳微光引新程,春雨润心育新苗”的烫金大字,在午后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对十日支教最好的注脚。
锦旗交接仪式上,董艳芳主任说:“这些年轻人用知识与爱心点燃了孩子们的希望,他们播下的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团队负责人接过锦旗时承诺:“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会把这里的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人关注乡村美育,让微光汇聚成照亮乡野的星河。”
图为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手捧村民敬赠的锦旗。张善友 供图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终将在时光里沉淀为最珍贵的记忆。而那些关于希望与成长的故事,还将在更多人的接力中,续写新的篇章。(张善友,刘沂露,侯亚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