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7日,在结束盐城湿地、乡村的实地走访后,江苏大学“青衿绿行,鹿鸣潮生”团队的暑期实践还有了新延续——把在黄海湿地看到的生态之美、在恒北村感受到的“两山”实践,搬进了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德润社区公益暑托班的课堂。从认识家乡到理解理念,再到动手实践,像一串绿色的种子,悄悄播进孩子们心里。
解锁盐城“双名片”的生态密码
“大家看,这是丹顶鹤的‘家’——盐城黄海湿地,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候鸟都会来这里越冬。”课堂上,志愿者用精心制作的PPT展示着盐城湿地的壮美景色:成片的芦苇荡随风摇曳,麋鹿群在滩涂上悠闲漫步,候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 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不时举手提问:“丹顶鹤喜欢吃什么呀?”“湿地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呢?”
志愿者结合黄海湿地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用童趣的语言解释:“湿地就像地球的‘肾’,能净化水源、调节气候,还能给很多小动物提供家。我们盐城守护好这片湿地,就是在守护这些可爱的生命,也在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通过互动问答和“湿地小卫士”角色扮演,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家乡的“双名片”——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更对“生态保护”有了懵懂而珍贵的认知。
从“两山”理念看身边的绿色变迁
第二堂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题,志愿者通过对比家乡的老照片与新面貌,讲述生态保护与生活改善的故事:有早年盐场周边略显杂乱的滩涂旧影,有恒北村从棉田到梨园的转型轨迹,还有如今黄海森林公园成为全国典范。
“恒北村的爷爷奶奶告诉我,以前他们种棉花,现在种梨树,不仅赚了钱,村子还变得更美了,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我们身边的生动实践!”在这堂课上,实践团成员把在恒北村听来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梨树既结出甜果子可以售卖,又引来游客,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孩子们也兴致勃勃地聊起身边的变化:小区里的树多了,河水变清了,妈妈买菜开始用布袋子……聊着聊着,孩子们慢慢明白:守护“绿水青山”,其实就是在守护自己的好日子。
争当“碳绿先锋”,从身边小事做起
“废旧电池该扔到哪个垃圾桶?”“怎么才能节约用电?”第三堂课聚焦“美丽家园我行动”的主题,实践团成员带着孩子们开展“环保小实验”:用空瓶制作简易花盆、设计环保主题剪纸、在小区垃圾分类站现场学习垃圾分类的正确方法、共同制定“家庭环保公约”……孩子们还分组设计了“低碳生活手抄报”,画上自己心中的“绿色家园”——有的画了太阳能路灯,有的画了骑着自行车的一家人,还有的画了满是绿植的社区。从课堂到生活,孩子们逐渐让环保变成了“开心事”。
此次“碳绿先锋”系列课程,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基层服务的生动结合。实践团队长蒋妙妍表示:“把生态保护的理念讲给孩子们听,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延续一份责任,希望他们从小懂得珍惜家乡的绿水青山,长大后成为真正的环保守护者。”而孩子们在“垃圾变形记”里的专注、在环保绘画中勾勒的湿地图景,恰是这份责任落地的模样,让绿色的理念,在你一言我一语、一剪一画里,慢慢扎根、慢慢生长。(通讯员 蒋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