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00后樊珂妤带队!绣越苗岭让秀山金珠苗绣“活”进数据库

2025-07-23 15:55:2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这个锁绣的包边角度得拍清楚,下次绣娘学的时候才能对照着练。”7月中旬的重庆秀山民族村,20岁的樊珂妤蹲在绣架旁,队员举着相机对准老绣娘的指尖。作为“绣越苗岭”项目负责人,这位中国民航大学00后学生正带着团队开展今年最重要的一次实地调研——为秀山金珠苗绣数据库补充针法与纹样素材,让这门600年非遗技艺在数字世界里“活”起来。

【带着“问题清单”进山:00后团队的“文化寻宝”】

“出发前我们列了3页纸的清单。”樊珂妤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待完成的任务:补拍3种濒危针法视频、核实5个存疑纹样的文化寓意、收集新发现的“缠枝牡丹纹”原始绣片。这是“绣越苗岭”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第三次深入秀山苗寨,而七月的这次调研,目标更聚焦——完善数据库里最薄弱的“针法动态记录”和“纹样谱系”。

为了这次调研,樊珂妤提前两周就开始准备:联系秀山非遗传承人杨秀燕确认时间,给团队成员做“苗绣礼仪培训”(比如不能随意触碰老绣品的衣角),甚至特意备了防晒袖套和大容量充电宝——“山里信号时好时坏,拍的视频得及时备份。”

7月11日一早,团队抵达秀山民族村时,杨秀燕已经带着4位绣娘在天后宫等候。“小樊又来啦!”40多岁的杨秀燕拉着樊珂妤的手,打开了尘封的木箱——里面是她年轻时绣的“蝴蝶妈妈”嫁衣,衣襟上的锁绣勾边至今仍挺括如新。这正是樊珂妤要找的“活样本”:“之前数据库里的锁绣资料是静态图片,这次要拍动态视频,连针脚起落的角度都得记下来。”

【蹲守绣架7天:从“看绣”到“懂绣”的细节攻坚】

接下来的7天里,传习所成了樊珂妤团队的“临时工作室”。每天清晨,她们跟着绣娘一起上山采露;上午蹲在绣架旁拍摄针法,镜头怼到离指尖5厘米的地方,生怕漏过一丝针脚;下午围着老绣娘做访谈,把纹样背后的故事记在录音笔里。

最耗时的是记录“反面十字挑”针法。这种绣法要从布背面下针,正面只露出十字交叉的针脚,绣娘的手指在布面翻飞,樊珂妤举着相机的手却不敢动——“稍微晃一下,关键帧就糊了。”为了拍清楚,她们请绣娘放慢速度,分3段录制,再用后期软件拼接,光这一个针法就拍了2个小时。

调研中还藏着“意外收获”。7月14日,绣娘吴美华带来一块破损的老绣帕,上面的“方纹”排列特殊。“这不是普通几何纹!”杨秀燕解释,这是苗家记录迁徙路线的“密码”——方纹的数量对应走过的村寨,线条粗细代表山路陡缓。樊珂妤立刻让团队标注“特殊纹样”,不仅拍了高清图,还让吴美华在纸上画出对应的迁徙路线,“这些故事不记下来,纹样就成了没灵魂的图案。”

【带着20G素材下山:数据库里的“活态传承”】

7月16日离开秀山时,团队的硬盘里多了20G新素材:8种针法的4K动态视频(包括之前缺失的“缠针绣”“打籽绣”)、12个新发现纹样的矢量图(含“迁徙方纹”“双凤牡丹纹”)、6段绣娘口述的纹样故事录音。这些素材将全部录入秀山金珠苗绣数据库,让数据库的“针法库”“纹样库”更完整。

“数据库不是冷冰冰的档案,是能帮绣娘的工具。”樊珂妤打开电脑展示,新补充的针法视频加了慢放和标注,绣娘扫码就能看;纹样旁边附上文化寓意,年轻绣娘不用再“猜故事”。就在调研期间,田丽娟已经用数据库里的“简化蝴蝶纹”设计了新绣品——比传统图案省一半时间,还能接更多订单。

如今,“绣越苗岭”项目搭建的秀山金珠苗绣数据库,已收录4大类纹样、23种针法、100余种图案,成了当地绣娘的“随身师傅”。而樊珂妤的下一个计划,是把数据库做成小程序,让更多苗寨的绣娘能随时查阅。

“奶奶说苗绣是‘针线写的史书’,我们做的就是给这本史书加个‘数字索引’。”七月的秀山之行虽已结束,但樊珂妤知道,“绣越苗岭”为秀山金珠苗绣织就的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