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基层文化阵地数字化建设路径,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美在“浙”里社会实践小队奔赴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嘉兴、丽水五地,开展为期两周的专题调研。团队以“文化礼堂与‘浙里办’礼堂家模块的简化升级模式”为主题,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挖掘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推动数字美育与基层文化服务深度融合。
文化礼堂的“数字翅膀”:从线下到云端
作为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金名片”,文化礼堂已成为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随着“浙里办”平台“礼堂家”模块的推广,线下场馆与线上服务逐步融合。在嘉兴市海宁市黄湾镇五丰村文化礼堂,团队成员体验了“手机预约活动—扫码签到—线上评价”的全流程服务。
然而,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地区存在“数字鸿沟”。多家文化礼堂的管理员都坦言:老年人占使用者的七成,不少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简化操作是当务之急。对此,小队成员记录下“字体放大”“语音引导”等改进建议,并整理成专项报告。
政企民协同:探索升级最优解
通过对五地文化礼堂的深入调研,团队发现了几个共性问题:数字化转型中,操作流程复杂让老年人望而却步;多个系统并行增加了管理员工作量;考核指标繁多导致重形式轻内容。
在调研过程中,一位礼堂管理员向团队展示了她手机上需要操作的不同APP:“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数据还不能互通,同样的内容要重复输入多次。”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调研数据显示,部分地区文化礼堂管理员平均每周需花费15-20小时,在各类数据填报和系统操作上,反而增加了基层负担。
团队也走访了各地宣传部与“浙里办”技术运维企业。数据显示,全省文化礼堂线上模块累计访问量超2亿人次,但功能重复、信息更新滞后等问题仍制约用户体验。“比如活动报名和场地预约分散在不同入口,我们希望整合成‘一键通’。”企业技术负责人表示。
青年视角建言:让技术更有温度
调研期间,团队累计发放问卷600余份,访谈基层干部、村民、技术人员等百余人次。基于调研成果,小队提出四项核心建议:一是开发“适老化”版本,增设亲属代预约、村级代办点等功能;二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匹配群众需求;三是引入高校资源,联合开展数字化培训;四是流程简化,建立“效能指数”体系,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大幅减少台账考核。
“村民说‘屏幕冷冰冰,礼堂热腾腾’,这句话让我们深思。”队长叶浅予表示,“技术升级必须扎根实际需求,既要保留文化礼堂的人情味,又要让数字工具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据悉,团队调研报告将提交至浙江省相关部门,为深化“礼堂家”建设提供参考。
此次实践获校地多方支持,展现了高校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担当。队员们表示,将继续跟踪浙江经验,为全国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数字化不是终点,而是手段。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让人的体验成为核心,这是中央八项规定基层减负精神的真正体现,也是文化礼堂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
未来,随着“浙里办”礼堂家模块的不断优化升级,浙江经验有望为全国乡村文化数字化发展提供借鉴,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宣传主阵地和人人向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