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青岛理工大学“青禾筑乡·黔锋新程”实践团一行赴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视察路线,开展“重走初心路·奋进新征程”主题社会实践。实践团以脚步丈量信仰高度,以眼睛发现中国精神,以耳朵倾听乡村呼声,以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苗岭乌江之畔探寻乡村振兴的“化屋答案”。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黔西市化屋村。总书记走进扶贫车间,了解特色苗绣产业,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五年多的时间里,化屋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注重将产品制造与民族文化结合,持续深挖民族特色内涵,为乡村振兴插上文化“翅膀”,注入创意“活水”。
在观景台俯瞰山河巨变:从“险在乌江”到“美在乌江”
清晨的乌江源百里画廊云蒸霞蔚。登上化屋观景台,曾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乌江六冲河段,如今碧波荡漾、舟影点点。杨国奇指着对岸峭壁上的公路隧道群动情地说:“总书记当年就是站在这里,叮嘱我们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从“靠天吃饭”到“靠景吃饭”,化屋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210元跃升至2024年的28600元,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立体画卷在苗乡大地徐徐铺展。
在文化广场触摸文化根脉: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
文化广场中央,一面以苗绣纹样为底的巨幅国旗迎风招展。鼓点响起,银铃叮当,苗族“花坡节”迎客舞欢快上演。
在特色工坊体验指尖非遗: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扎染坊里,靛蓝如海,布浪翻飞;蜡染坊内,蜂蜡为笔,素布为纸;刺绣台前,飞针走线,春山可望。主任杨国奇热情介绍了化屋村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民族团结工作的亮点。他重点分享了化屋村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任杨国奇感慨:“总书记说‘把苗绣发扬光大,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如今化屋村300余名绣娘人均年增收2.7万元,一针一线绣出了小康生活。”
在“云端直播”唱响非遗新声:从“深藏闺阁”到“一键全球”
化屋村“云端集市”直播间里,实践团接过话筒,化身主播轮番上阵,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非遗直播。镜头前,成员们以情景演绎、实时互动的方式,将扎染的“一缸靛蓝染千年”、蜡染的“蜂蜡为笔绘山河”、苗绣的“破线绣里藏春山”娓娓道来。
在村委会聆听振兴足音:从“贫困苗寨”到“诗意栖居”
村委会小院里,百年黄葛树浓荫匝地。驻村第一书记徐国品以“六个转变”勾勒化屋蝶变:出行从“翻山越岭”到“通村畅乡”,住房从“杈杈房”到“小洋楼”,产业从“玉米+土豆”到“旅游+非遗”,通讯从“喊话靠吼”到“5G满格”,教育从“土台子”到“云课堂”,治理从“独角戏”到“协奏曲”。当讲到“总书记掀锅盖、摸棉被、问冷暖”的细节时,徐国品数度哽咽:“领袖的深情厚爱,是化屋儿女永远的精神富矿。”
在深情赠画中赓续红色血脉:从“瞬间定格”到“永恒激励”
“请总书记放心,强国有我!”实践团成员文惠森特别准备了一幅画赠送给村委会,以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文化广场与苗族群众亲切交谈为题材。驻村第一书记徐国品接过学生们的画作,表示将陈列于村委会,“让每一代化屋人都能看到,领袖和人民心连心的温暖瞬间”。
让荒山披绿,让碧水长流。从出山手扒岩到道路条条通,从曾经的贫困乡村到今天的魅力苗寨,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抓住脱贫攻击契机,化劣势为优势。苗绣蜡染、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电商经济齐上阵,形成推动化屋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此次实践活动,对苗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化屋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化屋村民法治意识的增强,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实践团在领略化屋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同时,也为化屋村从贫穷到小康的变化由衷地感到高兴。
杨主任与徐书记的介绍与殷切寄语,为实践团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也清晰指明了后续实践的方向。他期望同学们能用年轻视角发现化屋之美,以新媒体力量传播苗乡之韵,在实践中为文化传承与团结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本次社会实践为学生们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也进一步指明了后续社会实践的方向。未来,同学们将用年轻视角发现化屋之美,以新媒体力量传播苗乡之韵,在实践中为文化传承与团结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