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小分队一行前往湖北省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核心,聚焦乡村儿童、老年群体与产业发展,通过公益课堂、走访调研、产业赋能等方式,助力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通城县金山村深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群山环绕之中,历史上频繁的人口迁徙造就了其独特的赣方言特征,与外界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同时,该村系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结对帮扶的对口村,此次实践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结合学校帮扶工作展开。
活动伊始,实践团队向金山村捐赠了一批包含风扇、球拍、水杯等在内的实用物资,传递了高校师生对乡村发展的关切,为后续推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温暖基调。
实践团队与村民在金山村村委会门口的合影
推普课堂:让语言成为文化传承的纽带
实践团队在金山村石源小学开设的“推普公益课堂”成为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每日上午,为25名留守儿童提供“文化浸润式”普通话学习指导。实践队员巧妙将普通话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及通城县乡土风情相融合,通过基础正音、气息训练、趣味游戏、故事分享、诗词朗诵、话剧表演等丰富形式,为孩子们打开语言之门,在心中播下热爱母语、振兴家乡的希望种子。“以前说普通话有点害羞,现在敢大声朗诵了!”一名参与课堂的小学生说。
实践期最后一天,实践团队举办“教学成果汇报展示会”,并特别邀请村委干部、学生家长和小学教师代表现场观摩。小学员们自信登台,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展示所学所获,赢得现场村民阵阵掌声。“看到娃儿们在台上讲得这么好,我们做家长的也高兴。”一位家长在现场观看时说道。
实践队员用口腔模具向小朋友讲解普通话发音方法
实践队员带领推普课堂小学员练习发声气息操
实践队员带领小朋友制作爱国主义手绘海报
实践队员跟小朋友们玩“你画我猜”游戏
走访调研:精准推普,服务村民需求
傍晚时分,实践团队的足迹延伸至金山村的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分组开展“区域语言生态调研”。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和交流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细致记录村民语言习惯、方言音特征及普通话掌握程度。这些来自基层最前沿的一手资料,将为后续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推普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针对乡村老年群体语言需求与安全关切,“推普护银”行动同步温情展开。队员们耐心向村中长者教授普通话发音要点和日常交际用语,并将防范电信诈骗知识、基础健康常识巧妙融入教学内容。“学了几句普通话,去镇上办事问路就方便多了!他们还提醒我陌生电话要警惕,这个很要紧。”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说道。清晰的语言指导和实用的安全提醒,为乡村银龄群体筑起了语言沟通与安全防范的双重屏障。
实践团队开展“普通话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实践队员到村民家中进行“推普+反诈”宣讲
产业赋能:用语言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实践团队深入金山村土鸡养殖基地,探索“推普+产业赋能”新路径。队员们实地体验喂鸡食、拾鸡蛋、清鸡舍等养殖环节的辛劳,在实干中体悟乡村产业发展脉搏。同时,队员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策划并拍摄制作宣传短视频,倾力推介金山村优质的土鸡、土鸡蛋等农副产品。养殖基地的农户笑着说:“以前咱只会闷头养,好东西说不出门道,现在小年轻们用普通话说得明明白白,估计会有更多人来这打听和购买了!”
标准的普通话解说,清晰介绍了金山村土鸡的生态养殖方式和土鸡蛋的营养价值,活动期间实践团队成功带动近1000元销售额,切实以普通话为纽带,助力当地农副产品打开销路,实现助农增收的目标。
实践团队在金山村土鸡养殖基地拍摄宣传短视频
实践队员介绍当地土鸡的生态养殖方式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语润乡土”推普小分队通过扎实工作,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特定群体、探索产业赋能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团队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总结金山村实践,持续关注乡村语言文化需求,深化“推普+”模式探索,推动“推普课堂”“推普护银”“推普赋能”等活动向品牌化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学子的智慧与力量。
此次实践深化了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更在知识反哺与服务基层中实现双向育人——既为乡村注入青春动能,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强化担当,为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讯员:黄鑫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