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思理践行·红途探骊”实践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纪实(八)
一、引言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在学思践悟中强信念、明方向、砺担当,在接续分享中汇聚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吉林大学“思理践行,红途探骊”实践团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日寻红典英模,体悟赤子初心”主题活动于7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
二、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线上接力、每日分享、深度思考、相互交流”的特色形式,深度融合个体感悟与集体共鸣,打破传统活动边界。为更清晰呈现活动具体形态,现以首日活动环节为例展开具体介绍。
(一)寻根・红典英模
活动首日,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李育如同学聚焦不同历史时期的家国情怀,同大家分享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寻红色文物悟中国精神”——《2818字,李大钊亲笔自述了什么》《绞刑架下,李大钊最后一次慷慨激昂演说》两个李大钊专题视频与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萨师俊:誓与军舰共存亡》纪念文章,生动展现了在国家沉沦、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代仁人志士如何以不同身份追求着救亡图存的同一理想,其言行中所迸发的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构筑了中华儿女在面对生死存亡时不可或缺的民族脊梁。
(二)凝言•青年感悟
2024级社会学专业李翊民同学看完本日分享的视频和文章,写下了自己饱含深情的感悟。李大钊先生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深深感染了他,萨师俊将军壮烈殉国的英勇气概更令他震撼不已。
他写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记忆绝不能被尘封。我们理应铭记那些在至暗时刻挺身而出的先辈,缅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安宁,并从中汲取那份永恒的力量——那份为了守护我们所珍视的祖国的一切,而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力量!
(三)追梦•群思激荡
李育如同学的分享在群内激起了热烈讨论与思想共鸣。大家深深沉浸在对李大钊先生与萨师俊将军壮举的追思中,结合分享的故事细节,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李大钊在黑暗年代高举的理想火炬,萨师俊在绝境中展现的铮铮铁骨,引发了同学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探讨。
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陈锐表示:“《绞刑架下,李大钊最后一次慷慨激昂》将百年前那段悲壮历史重现在我们眼前。李大钊从容迈上绞刑架的身影,与他那句‘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的呐喊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历史回响。面对军阀的屠刀,他三次受刑长达40分钟,却始终以‘力求速办’回应刽子手的劝降。这种超越生死的从容,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更源自‘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历史远见。狱中他写下《狱中自述》,将责任揽于一身,只求‘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以生命守护革命火种。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在光明中回望,更能体会他‘勇往奋进以赴之’的精神力量。绞刑架下的慷慨赴义,不是终点,而是革命种子播撒的起点——正如他所言,‘红花的种子已撒遍各地’。这种以鲜血浇灌理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2023级经济学专业刘龙贵表示:“这些红色故事如明灯照亮心灵。李大钊在狱中以笔墨明志,用2818字自述书写对国家的赤诚,绞刑架下的呐喊更彰显共产主义信仰的坚不可摧。他‘再造中国’的担当,是穿越百年的精神火炬,指引青年砥砺前行。萨师俊在炮火中坚守‘誓与军舰共存亡’的誓言,断腿仍拒撤离的壮举,将‘武官不惜死’的家风化为滚烫的家国情怀。从革命先驱到抗战英雄,他们用生命诠释初心与担当。五四运动的精神、不屈的抗战意志,早已融入民族血脉。这些故事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回望过去,而是让爱国热血永远奔涌,让精神灯塔永不熄灭。”
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曾文彬表示:“看完这两个视频,再通读了《狱中自述》,我心中为之一震,仿佛回到了那风声鹤唳、百废待兴的年代。李大钊先生在狱中长达2000多字的自述,令我尤其震惊的不是他的一腔悲壮,恰恰相反,他用平静的,甚至是冷峻的情绪将他求学、办报、救国的历程系数回顾,这简直是革命家特有的大气和从容!‘不能因为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慷慨与激情交织最后聚成一股难以名状的力量,这是他在生命的终点完成的最后一次演说——我的肉身可摧,但真理不灭,道路不死。这血肉之躯所铺陈的道路,如今我们稳稳行走其上,震撼之余,更是沉甸甸的清醒。先驱以头颅照亮前路,吾辈岂敢在灯火通明处迷失。”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刘桂栋表示:“读完萨师俊的故事,我深受感动。他出生在海军世家,从小立志报国,最终在中山舰上英勇牺牲。面对日军的轰炸,他坚守岗位,双腿被炸断到底在血泊中也绝不撤离,高呼杀敌,直至沉没。这种‘武官不惜死’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担当。在抗战艰难时刻,萨师俊和中山舰将士的牺牲,成为鼓舞国人的星光。我们通过纪念馆和纪念碑铭记他们,这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传承抗战精神。”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柴温苑表示:“看完今天的学习资料,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洋洋洒洒将近三千字,字字铿锵,力透纸背,让人几乎可以想象当时他写下这封绝笔之作时的神态与动作。绞刑架下他的慷慨演说,让我不禁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之一夏明翰的绝笔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再看到萨师俊的事迹,我对他们的精神有了更加实在地感受。他们都是走在爱国路上的先辈,是我们革命道路上永远熠熠生辉的明星。”
20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张泽玉表示:“读完《萨师俊:誓与军舰共存亡》这篇文章,我被深深震撼。双腿炸断、血染甲板,他仍高呼杀敌,拒绝离舰,43岁的生命与中山舰一同沉入长江。在敌我悬殊的海战中,他用行动诠释了‘舰长与舰共存亡’的誓言,也昭示了中华民族绝不低头的骨气。今天,我们享受和平,却不能忘记那群以血肉筑堤的人。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会将把这份壮烈化为动力,在未来坚持学好本领、扛好责任,让英烈的热血在我们的奋斗中继续奔流。”
三、结语
日寻红典英模,体悟赤子初心。同学们的亲身感悟不仅是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个体化诠释,更是一次生动的集体思想政治教育课。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贵在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的深厚情感内化为理论认同,外化为强国担当——唯有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才能真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明确坐标,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作者:李翊民、刘飞扬、郭明欣、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