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退休政策调整与机器替代趋势并存,当前就业形势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新的机遇。
又是一年开学季。校园里书声琅琅,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校园外,1222万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
面对“有人没活干”与“有活没人干”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如何让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就业现状:总量压力与结构矛盾并存
自202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续4年突破千万,2025届毕业生总量达到1222万,较2024年增长43万人,创历史新高。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矛盾。《校园招聘白皮书2025》揭示,泛文科与传统商科类专业毕业生面临“人多岗少”困境,而制造业、新能源、芯片设计等行业却遭遇“人才荒”。
这种“一边拥挤,一边空缺”的状况,成为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真实写照。202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类中,教育业(13.9%)、信息技术服务业(8.3%)、金融业(7.6%)位居前三。
青年心态:求职准备提前与AI工具广泛应用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2025届毕业生的求职行为呈现新特点。前程无忧调研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在大三下学期已开始收集岗位信息、更新简历和进行实习体验。
在C9院校及“双一流”高校学生中,这一比例更高达67%。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主动适应形势,提前规划职业发展。
AI工具正在改变毕业生的求职方式。2025届校招中,79.1%的应届毕业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增强求职竞争力。其中51.3%用于简历优化,48.9%用于面试模拟练习,35%用于获取职业咨询。
多维施策:系统破解就业难题
破解就业困局需构建“产业升级—教育转型—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政策框架。
五部门近日出台20条举措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这些措施包括明确属地服务责任,为城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公共服务。
教育领域需深化产教融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表明,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可使毕业生就业适配率提升40%以上。高校应优化学科设置,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面对机器替代劳动力的趋势,我们不必过度恐慌。这本质上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机器的普及不仅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更将人类从重复、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
区域创新:教育资源灵活配置的实践
教育资源紧张问题需要创新解决方案。广州市花都区近期做了一项创新:将附近一所未使用的幼儿园改造成一年级学部,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入学压力。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花都学校自2019年开办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学校设计规模为60个班、容纳2800名学生,但如今已经达到5500多名学生,120多个班,让学校严重拥挤。
这一创新举措为广州市解决同类教育资源调配问题提供了鲜活样本,展示了如何灵活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助力区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就业问题,表面看是岗位的供需匹配,深层次看是人口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趋势,但人口质量红利正在加速释放。
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2%,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正在形成。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完善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银发资源”,推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与青年就业相协调,实现“老有所为”与“青有所为”良性互动。
某市试点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颇具启示:将青年公寓建设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租金优惠;设立亿元级青年创业基金,简化贷款审批流程;与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每年提供超万个高质量实习岗位。这些举措使当地青年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凝聚合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就业连着万家灯火,关系百姓冷暖。破解就业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就业服务,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高校要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用人单位要扛起社会责任,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家庭和社会要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数字经济的浪潮为我们铺设了一座选择更多、通路更广的“立交桥”。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网络主播等新职业,为普通院校毕业生提供了实现“弯道超车”的路径。这些领域往往不那么看重名校学历,更看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站在“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破解就业与民生发展难题需避免“头痛医头”的碎片化治理。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产业升级、教育改革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才能构建起就业市场活力充沛、民生保障坚实有力的新格局。
成都、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在毕业生中的吸引力持续上升,IT、制造、文创等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同时,“返乡就业”比例有所提升,部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回归户籍所在地,享受地方政府的安家补贴、事业编制通道等政策红利。这种流动变化折射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当改革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当青年发展机遇与老年生活保障形成良性互动,中国社会必将迸发出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记者:洪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