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行走的思政课:北京林业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与科技创新的浙江答卷

2025-08-19 17:18:2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北京林业大学第十一期“阳光优材”项目师生赴杭州及周边地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理论学习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在生态发展、红色精神、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多维体验中,感悟思想伟力,凝聚成长力量。

一.安吉余村:见证“两山”理念的实践伟力

1.实践首站,师生们在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聆听孙月冲老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从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维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随后奔赴安吉余村,这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用实地探访印证理论内涵。

2.连片荷塘与山水相映成趣,镌刻着“两山”理念的巨石庄重矗立,老式电影院里循环播放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视察余村的视频,让师生们直观感受余村的生态蝶变——从过去依赖矿山开采的“卖石头”,到如今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的“卖风景”“卖绿色产品”,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实践成果。晚餐后,师生们围绕所学所感热烈讨论,将理论认知与实践感悟融入图文日记和视频创作,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心间。

二.红色足迹:从南湖红船到江南红巷的精神传承

1.在嘉兴南湖,师生们乘游船登湖心岛,驻足中共一大纪念船旁,结合史料细节重温建党初心。“在危难中开辟新路的首创精神,正是我们面对挑战时最需要的力量。”学生小张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从“开天辟地”展厅的党史脉络到“光辉历程”展厅的奋斗足迹,红船精神从抽象概念化为鲜活印记,让“首创、奋斗、奉献”的内涵愈发清晰。

2.实践后期,师生们来到杭州小营·江南红巷,在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追溯本地党组织发展历程,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感受“人民至上”理念的实践传承。泛黄的照片、复原的场景,让“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愈发坚定。

三.科创与文化:触摸未来与传承文脉的双向奔赴

1.杭州的科技魅力与文化底蕴,为实践注入多元活力。在余杭径山村,师生们在古寺钟声与翠绿山峦间感受传统文化与自然的融合,随后走进六小龙科技展示馆,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机器人随音乐精准舞动,机器狗在复杂地形中灵活穿梭,这些由杭州年轻科技人才创办的企业成果,让大家直观感受科技创新对未来生活的改变。

2.而在梅家坞村,师生们则踏入西湖龙井的千年画卷:白墙黛瓦的民居间晾晒着新采茶青,炒茶作坊里老师傅翻炒青叶的“噼啪”声与板栗香交织,古老石阶诉说着茶文化的传承。离开茶村,机器人小镇的沉浸式体验又将大家带入AI世界,亲手操作智能工具、体验虚拟应用,深刻理解科技如何重塑生活方式。

四.乡村振兴:从“千万工程”中汲取发展智慧

1.实践尾声,金晓峰教授带来《“千万工程”的缘起、成就与启示》专题课,以浙江乡村蝶变为例,详解“千万工程”如何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践行“两山”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范本。课程结束后,结业式上老师的寄语引发共鸣:“脚下的土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

此次实践中,师生们白天探访学习,夜晚研讨创作,从生态余村到红色南湖,从科创展厅到茶村古巷,每一处足迹都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课堂。阳光优材师生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感悟转化为奋进动力,以青春之力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色理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供稿人: 杨涛、盛浩、张通)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