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晚,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召开2025年“千人百村”大学生实践活动交流会。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乡遇仲夏”实践团等高校团队代表参会,镇党委副书记黄腾宇出席会议并作实践指导。会上,北方工业大学学生代表分享了驻村实践感悟,展现了当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
(图为董溢涛代表发言 北方工业大学供图)
专业赋能:让知识在乡土生根发芽
北方工业大学“乡遇仲夏”实践团队长董溢涛以三个关键词串联起团队实践故事。“”画笔下的温度“”讲述了建筑学子为太后村创作15米《乡村振兴长卷》墙绘的经历。团队在40℃高温下连续工作7天,运用3D立体画技法再现农耕文明,作品现已成为当地文化地标。“专业设计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当看到老奶奶带着孙子在墙绘前拍照时,我们懂得了设计的真正价值。”董溢涛说。
“公园里的课堂”则记录了团队在双拥公园的实践收获。通过参与军民共建项目,学生们将《乡土建造》课程知识转化为具体方案,为公园将来整修规划了融合实用与文化元素的休息设施。“老兵们讲述的奋斗故事,让我们对‘军民鱼水情'有了更深理解。”团队成员李玟洁补充道。
(图为实践团实地考察 北方工业大学供图)
持续深耕: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
董溢涛代表团队作出“未来时的承诺”:将继续发挥建筑规划专业优势,为太后村编制文化景观提升方案,并建立“乡村美学”志愿服务站,定期开展艺术下乡活动。“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我们这代青年要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她的发言引发全场掌声。
(图为实践团参加双拥公园开园仪式合影 北方工业大学供图)
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带回校园,不仅要在学业上追求卓越,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他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与探索,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镇党委副书记黄腾宇在点评中特别肯定了这一实践模式:“学生团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形成了可复制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经验。”他建议各团队在后续实践中注重成果转化,真正让“金点子”变成“金果子”。
黄腾宇书记进一步强调,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创新的思路和方案,更需要将这些方案落地生根,切实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成效。他鼓励团队成员们要勇于担当,敢于实践,将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乡村振兴路径。同时,他也希望王辛庄镇能够与更多的大学生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讯员:董溢涛 张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