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应用外语学院19名学生组成的“追光”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登云镇,开启为期七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激活乡土活力、助力乡村振兴,团队通过墙绘创作、直播推广、文旅调研等行动,用青春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新动能。
图为队员们背影
一、前期筹备:精准对接,筑牢实践根基
出发前,团队围绕登云镇需求分头筹备:墙绘组反复打磨稻穗、山峦、农耕场景等乡土元素的画稿,力求色彩与构图贴合乡村气质;文旅组搜集当地风俗、物产资料,规划调研路线;直播组提前学习宣传技巧,撰写直播话术,梳理特色风貌信息,为实践落地做足准备。
图为“追光”乡村振兴实践团出发前筹备会议
二、乡野实践:多元行动,激活乡土活力
抵达后,“追光”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成员们迅速投入实践当中,用实干回应乡村需求
(一)墙绘焕新:桥洞变身“艺术地标”
因阴雨天气影响原定墙面创作,团队灵活调整,选定高南村桥洞作为新场地.该桥洞不仅能遮挡雨水,且位于村民日常通行主干道,人流量大。成员们分工协作,梯子上的身影勾勒远山轮廓,地面上的队员细描金黄稻穗与村民劳作场景,将农耕生活与自然风貌融入画中。原本普通的桥洞,最终成为村民驻足称赞的“艺术角落”,每一笔都藏着与乡村对话的温度。
图为当地村民为这“艺术角落”点赞
(二)直播传声:让农耕魅力触网出圈
航天丝苗米基地里,队员们挽起裤脚学割稻,手机镜头实时记录下握刀、割穗的细节。“大家看,这稻穗颗粒饱满,都是村民亲手种的!”队员边体验边讲解,还请村民出镜分享“分辨稻谷成熟度”“手工割稻技巧”。此外,“云游东山村”直播带网友沉浸式逛乡村,两场直播累计20.6万曝光,近7000名网友观看,评论区“想尝这米”“求购买渠道”的留言刷屏,让村民切实感受到“自家粮食被关注”的喜悦,对于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关注度高也有了实感。
图为队员们直播分享“手工割稻技巧”
(三)文旅深挖:记录乡土鲜活细节
此外,团队分头走访叶卓故居、东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在斑驳砖瓦间聆听历史故事,与村干部交流基层治理经验;深入田间体验割稻,在汗水中体会“粒粒皆辛苦”;走进豆腐坊,全程记录泡豆、磨浆、点卤的传统工艺,用文字和镜头留存乡土智慧,用文字和镜头诠释了河源登云质朴的乡村生活。 这些记录不仅是对登云镇 “形” 的展现,更深入挖掘了其 “神” 的内核,让外界看到了这片土地上自然、文化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图为队员们在与当地干部交流
三、实践收尾:情谊延续,共赴振兴新程
七天实践成果丰硕:桥洞墙绘成乡村新风景,直播拓宽宣传渠道,文旅宣传留存文化素材,更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登云镇政府对团队工作高度认可,明确提出长期合作意愿,希望通过交流互鉴、资源共享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乡村振兴需脚踏实地。大家表示,将继续以青春力量关注登云镇发展。
图为登云镇政府与团队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三下乡”,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团队用行动诠释担当,让艺术扎根大地、文化活态传承,更让青春火种在乡野持续燃烧,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队员们与登云镇镇府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通讯员:李金怡 苏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