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南昌航空大学民航学院(飞行学院)“红情蓝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抚州市崇仁县马鞍镇汤溪村及周边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以“学、讲、研、践”为主线,通过红色研学、理论宣讲、产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在红色热土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在历史浸润中筑牢信仰之基
汤溪村是一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沃土。实践队首站走进汤溪村红色革命旧址,在村干部的讲解中,队员们重温了红二十二军在此开展革命的峥嵘岁月。游世宗“投笔从戎”的赤子之心、邱觉生“虎胆焚铁骑”的壮烈事迹,让00后队员郭朝阳感慨:“革命先辈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作为航空学子,我们更应传承这种精神,守护祖国的蓝天。”
在廻澜古桥与汤溪宝塔前,队员们从古建筑的雕梁画栋中读懂了“文化守护”的意义。“每一处古迹都是历史的活化石,乡村振兴既要发展经济,也要留住文脉。”队员孙富国在调研笔记中写道。此外,实践队还通过观看红色电影《战火黎明》、诵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片段、合唱《万疆》等活动,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传播红色声音,在理论宣讲中凝聚奋进之力
如何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队创新形式,打造“移动红色课堂”。在永胜社区,队员们围绕“反诈护航夕阳红”主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演绎养老诈骗案例,帮助老人掌握“不轻信、不转账”的防骗口诀;在马鞍镇小学、中学,永胜社区的“蓝色课堂”上,航空知识科普与红色精神宣讲相结合,孩子们在航模腾空的欢呼中埋下“航空报国”的种子。
座谈会上,实践队与当地青年代表共学“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的贺信精神”,队员常时源结合插秧劳作体验分享感悟:“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乡村振兴,我们青年要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在‘泥土战场’上锤炼钢铁意志。”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让红色理论既“活”又“火”。
解码红色基因,在产业调研中探寻振兴之策
红色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带着这一问题,实践队深入崇仁变电小镇和山凤小镇麻鸡博览园开展调研。在变电产业展示中心,智能化升级的“创新之道”令队员刘艳美惊叹:“从传统制造到智慧电网,老区产业焕发新生机!”而“一只麻鸡带动30亿产值”的“公司+农户”模式,更让队员们看到红色土地上“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走访中,81岁老党员李金根讲述的“乡村巨变”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从“斗地主分田地”到“电商助农”,红色基因始终是马鞍镇发展的精神密码。
弘扬红色精神,在服务奉献中彰显青春之我
学思悟践,知行合一。实践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一老一小”的实际行动。队员们学习抚州擂茶制作技艺,亲手为老人奉上包子、麻圆与擂茶,陪伴用餐的温情让老人直呼“像自家孩子”;开展“河小清”行动,清理溪流垃圾,以“青春绿”守护“生态绿”;稻田里,队员们弯腰插秧,汗水中体悟“粒粒皆辛苦”,村支书点赞:“大学生为农忙添了青春力量!”实践队还向汤溪村和永胜社区捐赠爱心物资,将关怀送到困难家庭手中。
“红情厚植信仰根基,蓝梦赋能乡村发展。”带队老师总结道。这场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见证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更在“自找苦吃”中锤炼了民航学子“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品格。从汤溪村的革命旧址到变电小镇的创新车间,从田间地头的汗水到孩童仰望航模的明眸,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践行担当,生动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未来,南昌航空大学“红情蓝梦”实践队将继续以红色文化为帆,以航空特色为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