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别让农村公厕成了“半拉子文明”

2025-07-22 16:01:54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刷着洁白瓷砖的公厕大门紧锁,崭新的洗手池积着厚厚灰尘,化粪池溢出的污水在墙角结成冰碴——这不是某部纪录片里的废弃场景,而是部分农村新建公厕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数百万座公厕在田野间拔地而起,但“重建设、轻管护”的怪圈,让不少公厕沦为“半拉子文明”的注脚,既寒了民心,也折损了政策温度。

农村公厕的“两张皮”,本质是政绩思维与民生需求的错位。有些地方把公厕数量当作硬指标,在验收前突击施工,甚至出现“三天建成标准化公厕”的闹剧。某村庄为凑齐考核数字,在荒无人烟的山坳里建了两座公厕,一年到头无人问津,反而成了蛇鼠栖息之所。更值得警惕的是“审美错位”,有的公厕照搬五星级酒店标准,安装自动感应冲水系统,却因农村水压不稳沦为摆设;有的配备母婴室、无障碍设施,却因使用率过低常年闲置,最终沦为堆放农具的仓库。

破解困局,需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建设环节要跳出“唯标准论”,多些“土办法”。贵州黔东南的苗寨公厕给出了好样本:用当地青石砌墙,屋顶覆盖茅草,既保持民族特色,又降低维护成本;化粪池与农田灌溉系统相连,排泄物经处理后成为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比盲目追求“国际化”更有生命力。

管护机制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浙江衢州推行的“公厕长制”值得借鉴,由村干部担任“厕长”,每月公示保洁记录,村民可通过扫码评价服务质量,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绩效直接挂钩。陕西咸阳则探索出“公益岗位+积分奖励”模式,让脱贫户担任公厕管理员,每月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既解决了管护难题,又拓宽了增收渠道。这些实践证明,只有把管护责任落到具体人、具体事上,才能让公厕真正“活”起来。

乡村振兴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民生细节里。一座有人管、能用好的公厕,胜过十座华而不实的“样板工程”。让每座公厕都能从“建成”走向“建好”,从“存在”走向“实用”,才能让文明之花在乡村真正扎根结果。(中共佳县县委组织部 栗托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