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曲靖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薪火”志愿队深入云南多地,扎实开展了以“非遗传承铸魂,红色精神砺行”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团队通过教育帮扶、文化调研与红色寻访相结合的方式,为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力量。
传薪:七彩非遗进校园,文化薪火照童心
七月,志愿队赴云南省昆明市花渔沟村德馨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非遗支教活动。课程设置丰富多元且深入浅出,既包含漆扇制作、扎染体验、金箔画创作、植物拓印等动手实践课,引领孩子们亲身感受非遗魅力,又系统性开设10余门非遗知识理论课程,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课堂上,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染制的帆布包和拓印出的绿叶作品,眼中洋溢着喜悦与自豪。
校长李志祥表示:"这些非遗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新窗口,是他们平时课堂上难以接触到的宝贵体验,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以文化人。"
寻脉:深访非遗传承人,镜头记录时代印记
八月,志愿队的脚步从校园迈向更广阔的田野与作坊,先后对“乌铜走银”和“女书”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系统性调研与深度访谈。
在昆明市官渡古镇,队员们拜访了“乌铜走银”传承人金永才,不仅详细记录了该项技艺从炼铜、打片到雕刻、走银、捂黑的完整工艺流程,更认真聆听了传承人关于技艺传承困境与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此同时,另一组队员奔赴云南省富民县女书研学基地,探寻独特的女性文字“女书”背后的文化脉络,与传承人谢菲老师深入交流,记录下女书字符中所蕴含的丰富女性生活史与情感世界。
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跟踪拍摄与精心剪辑,志愿队最终创作出两部高质量非遗纪录片。镜头既真实呈现了乌铜走银每一道工序的精湛绝伦,也通过深度访谈,展现了非遗传承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坚守、创新与突破历程。这些珍贵影像,为濒危非遗项目的动态传承保存了重要档案。
铸魂:致敬峥嵘岁月,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活动的另一条主线,是对红色记忆的追寻与致敬。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曾参加老山、者阴山战役的抗战老兵罗存柱。聆听老人讲述那段枪林弹雨、保家卫国的烽火岁月,队员们仿佛置身历史现场,深刻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与革命军人的铁血丹心。
志愿队还专程探访了由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杨平林创办的红三宝面条厂。这位曾荣立战功、获国家嘉奖的厂长动情讲述:“战场教会了我坚韧与责任,虽然脱下军装,但军魂永驻。我就想着一定要为家乡和战友做点实事。”怀着这份信念,他克服创业初期的重重困难,依托当地优质麦源,成功创办了这家面条厂。
工厂被纳入"红军扶持计划"后,他更坚定了带富乡亲的决心,优先聘用退伍军人和当地农户,将面条厂打造成了退伍不褪色、共同致富的示范平台。厂房里机器轰鸣,飘散着麦香,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生产场景,更是一曲老兵用战场上的坚毅意志在乡村振兴新"战场"上再立新功的动人乐章。
本次实践累计服务乡村儿童百余人,摄制完成两部高质量非遗纪录片,整理形成多篇非遗传承人口述实录及调研报告,并收获队员实践心得体会十余篇。团队在实践中实现了从学习者到传播者、践行者的转变,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文化传承与乡土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未来,志愿队将继续践行红色精神,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用实际行动传承文化,为乡村振兴持续贡献青春力量。(作者 徐欢 李生路 武必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