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青衿筑盾护边疆:河南大学生科学子赴内蒙古践行青春戍边使命

2025-08-27 08:39:39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2025年7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十三里滩基地)为依托,开启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紧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乡村发展与生态修复”核心目标,充分发挥该站“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优势,深入边境一线,把专业知识切实融入边疆生态治理与民族团结实践当中 。

图1 实践团于研究站前合影

民族团结筑基石 交流互助共成长

服务团明白,民族团结是筑牢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基石。他们走进多伦站周边的蒙汉牧户家和草场,真诚与牧民交流。队员们虚心学习牧民在放牧管理、草场保护和适应环境方面的实践经验,还体验了当地文化,比如骑在马背上,感受牧民与马的深厚情感和马文化智慧。

图2 团队成员与当地牧民交流

在研究站附近的牧区、牧民家或草场,队员们常和牧民聊生活、谈学习,话题多是放牧、草场变化、生态保护和共同生活感受。这种坦诚交流,直接增进了相互理解和民族团结。队员们还边学边做,看到牧民需要帮忙,就主动搭把手,比如搬饲草、整理棚圈、做零活。这些共同劳动成了自然有效的沟通桥梁,让“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在汗水中加深,在共同守护的土地上扎根。

生态科研砺本领 科普润心育未来

服务团深度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恢复生态学研究站(多伦站)的核心科研平台(涵盖长期养分添加、刈割、全球变化多因子、降水控制及人工草地建植等实验体系),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北疆生态屏障的实践力量。在站内科研人员的指导下,队员们深入草原腹地及实验样地,规范开展生态调查:设定样方、辨认植物、测量生物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含水量;监测植被光合呼吸等关键指标。这些严谨获取的第一手数据,为理解草原生态系统响应、评估管理措施与修复技术效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队员们俯身草原、严谨求索的身影,正是“草原深处求真知”的生动写照,在国家级科研基地的磨砺中淬炼了青春担当。

图3 团队成员于样地开展生态指标测量

同时,服务团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科研实践延伸为生动的生态文明课堂。依托研究站资源及自身实践收获,团队为驻地及周边青少年精心组织了“草原深处求真知 科研基地砺青春”科普研学活动。队员们化身讲解员,结合亲手采集的标本、数据和图片,用通俗语言讲解草原生态、面临挑战及保护意义,并介绍长期实验平台如何助力科学研究。活动注重互动体验:指导青少年观测植物、辨识物种;设置微型样方参与简单调查;分享科研故事,激发探索保护兴趣。这场扎根一线的科普,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实现了科研实践与生态文明的融合。

图4 实践团开展生态文明课堂

实践探索新模式 青春建功护北疆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河南大学“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成功探索了“科研监测夯基础、民族团结聚合力、产业转化促发展”的融合模式。团队带回了宝贵的生态监测数据和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故事集。未来将进一步强化合作,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团结与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持续参与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服务边疆发展奠定基础。(通讯员:马逸飏 王存曦)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