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历史苦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挖掘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时代价值,2025年7月10日,苏州城市学院“勿忘历史·档案铭刻”实践团另一分队集体瞻仰了南京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和“三个必胜”(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通过实地学习与互动研讨,团队成员们深刻明晰了中华民族记忆与青年时代责任。
走进历史现场:触摸永不愈合的伤痕
上午,成员们首先来到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这座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的纪念馆,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日军“慰安所”遗址之一。走进昏暗的展馆,斑驳的墙壁、狭窄的隔间、泛黄的照片,无声诉说着那段沉痛的历史。凝视墙上幸存者的照片与证词。她们不仅是历史受害者,更是真相的捍卫者。馆内陈列的实物、影像资料和复原场景,揭露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残酷,也让年轻一代更加意识到“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捍卫人类尊严”。
核心展区“囚牢般的房间”复原了当年的“慰安妇”囚室:不到6平方米的狭小隔间里,仅有一张木板床、一个搪瓷盆。墙面上的抓痕、地板缝隙中的发卡等遗物,无言诉说着受害者们的绝望。韩国籍幸存者朴永心曾在此被囚禁,她指认的照片和证词成为重要展品。
再往展馆深处探访,一面特殊的红色手印墙无声诉说着历史的伤痛。这面墙上密集排列着数十个鲜红的手印,每个手印旁都清晰标注着幸存者的姓名与日期,如“陈莲村 2015.8.8”、“李美金 2015.8.7”等。这些手印是“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在生前留下的最后证言,以最直接的肢体印记对抗历史的遗忘。
陈列馆尽头,是一位女子的头部特写雕塑“流不尽的泪”,扭曲变形的眼眶内,更是她流不尽的痛苦。日军战时实施的“慰安妇”制度,给被侵略国家妇女带来的难以磨灭的身心创伤,并没有随着战争结束而愈合,苦难伴随着她们的一生。擦去她们的泪,不光是谴责着日军违反人道的罪行,更是为了开创和平生存的美好未来,正如尾厅墙上的那句话:“记住她们的苦难,不是为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永不重演。”
聆听和平回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下午,成员们来到“三个必胜”(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作为中国首座全面展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胜利的专题纪念馆,它以震撼的史料、创新的展陈和深刻的主题,向世界传递着历史启示与和平信念。
首先我们进入了正义必胜馆,以“捍卫正义”为主题,通过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影像,展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京审判场景复原区,1:1还原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现场。参观者可以通过互动设备,深入了解审判过程中的关键细节。移步到和平必胜馆,馆中重点展示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心展区陈列着《联合国宪章》签署场景的复原模型,周围环绕着各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平之钟”互动装置,参观者可以亲手敲响和平的钟声,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我们到人民必胜馆,该展馆通过普通人的视角讲述历史。展区内设有“抗战家书”数字墙,收录了上千封抗战时期的家书,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屏阅读这些感人至深的历史见证。此外,“英雄面孔”影像墙展示了数百位抗战老兵的肖像,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传承历史火炬:青年学子的时代答卷
本次实践活动中,成员们先后走进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与“三个必胜”史实展,在斑驳的历史遗迹与震撼的档案史料中,直观触摸到南京大屠杀及日军侵华历史的沉重肌理。那些凝固着血泪的实物、影像与证词,不仅是历史真相的铁证,更承载着人类对尊严与和平的永恒追寻。
此次实践让我们深刻明白,青年与历史档案的连接,从来不是被动的回望,而是主动的承接,承接起铭记的责任、捍卫的使命、前行的动力,在铭记中成长,在担当里奋进,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的前路。
回望利济巷的斑驳砖墙,再仰望“三个必胜”馆前的和平雕塑,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与当下的距离。正如纪念馆结束语所写:“真相永不褪色,青年任重道远。”
图文|杨瑞 丁蒋睿 卢若焓 刘蕊 王馨怡
审核|陆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