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战略号召,7月14日至25日,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深入清远市阳山县秤架民族学校开展为期12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立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际,针对留守儿童成长需求,构建了“法治固本、红色铸魂、文化润心、教育赋能”的四位一体实践体系,通过“法治筑基、红色引领、文化浸润、教育帮扶”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民族地区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推动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注入青春动能。
法治筑基育新人,瑶乡筑梦启新篇。“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在秤架民族学校创新构建“三维一体”法治育人体系:以宪法教育铸魂,通过“国家与公民”主题课程,将宪法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的权利义务认知;以民法实践固本,聚焦留守儿童权益保护,通过“校园欺凌情景模拟”“网络消费维权指南”等案例教学,培养实用法律技能;安全防护筑基,开展“禁毒反诈少年说”等互动活动,筑牢成长安全防线。这种“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安全守护”的递进式教育,既厚植了瑶乡学子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更通过提升法治素养为乡村振兴培育了具有规则意识、维权能力的新生力量,实现了新时代法治教育与人才振兴的有机融合。
瑶乡星火永传承,革命精神砺新程。“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创新构建“历史坐标—本土叙事—现实映照”的红色教育模式:在红色宣讲课程中,以“红船精神”为原点,通过还原中共一大在南湖红船点燃革命火种的历程,诠释“首创、奋斗、奉献”的精神内核;并深挖秤架瑶乡红色文化,讲述瑶族群众冒死护送红军伤员、巧用山歌传递情报的动人故事,使革命精神通过身边榜样实现具象化呈现。在秤架革命烈士陵园,实践队以“史料实证—精神解码—教育转化”为研究路径,通过系统梳理烈士碑文,考证还原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并提炼出“家书遗志”“最后党费”等动人细节,开发成沉浸式“红色家书”课程。这一“从历史考证到教育创新”的实践过程,构建了“实物见证—情感共鸣—价值传承”的教育闭环,既确保了红色教育的真实性,又以具象化叙事让革命精神跨越时空,使红色资源实现了从历史记忆到育人载体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交融共筑梦,薪火相传润心田。“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创新构建“文化互鉴三部曲”教育模式:在“文化拼图”互动课堂中,潮汕队员以短视频解码“四点金”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家族伦理,客家队员用原生态山歌演绎《月光光》中“晴耕雨读”的处世哲学,瑶族学子则通过长鼓舞展现“踏山而歌”的民族智慧。这种“具象展示—内涵阐释—价值升华”的递进式交流,不仅实现了“一文化一课堂”的生动呈现,更通过文化因子的深度对话,引导青少年在“发现差异—理解共性—认同多元”的认知跃迁中,培育起“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了新生力量。
科艺相济育新人,知行并进启未来。“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创新构建“五育融合”的乡村科教新范式,打造“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以书法绘画课程传承“字以载道”的美育精髓,厚植文化自信;通过超轻黏土手工创作培养创意思维,激发创新潜能;借助“水火箭”实验和“火山喷发”模拟,将动量守恒、酸碱反应等抽象原理可视化呈现。这一“美育筑基—科创引领—实践强化”的教学模式,既深植“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又创新“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为乡村教育培育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新生力量注入了新动能。(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红韵法治先锋”实践队 赵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