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运河载道传千年 科举文脉贯古今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大运河与科举文化实践调研团队山东考察纪实

2025-08-27 08:35:01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深入探究运河漕运与科举文化的渊源关系,挖掘 “因河兴城” 的历史文脉,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科举之路,运河寻踪”实践调研团队于2025年8 月5日至7日赴山东聊城、阳谷、临清三地开展专题调研。团队在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教授、聊城大学王玉朋副教授的联合指导下,实地考察十余处文化遗址,以实证调查、田野考察等方式,解码大运河与科举制度交织共生的历史密码。

聊城探源:解码运河与科举的共生之始

8月5日,团队首站来到素有"江北水城"美誉的聊城,开启了探寻运河与科举的调研之旅。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绝”和详实的碑刻记载,成为研究晋陕商帮与科举士人关系的重要窗口。团队成员通过识读碑文,梳理商号捐资名录与会馆营建历程,发现商帮不仅为科举士人提供经济支持,还通过修建会馆、书院等方式参与地方文教建设,形成“商帮—科举”的良性互动。登临明代光岳楼,团队重点考察了二楼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及历代文人题咏碑刻。这座乾隆御题的“天下第一楼”不仅是运河沿岸士人登高赋诗的雅集之地,其空间布局更体现了科举文化的信仰与象征意义。团队成员感受到了“光岳楼是运河城市文脉的“活化石”。

在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团队系统梳理了从春秋邗沟到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史,重点关注山东段运河对科举人才流动与文化传播的影响。漕运文书、河道模型等展品显示,运河不仅是经济动脉,更是士人北上应试、典籍流通的重要通道。随后团队还走访了聊城大学运河研究基地,考察钱氏族谱、临清贡砖、民族交融史料等实物材料,以及基地珍藏的清代科举士人墓志铭、运河沿岸书院档案等文字记录,为团队后续研究“运河—科举”互动提供关键学术性支撑与史料佐证。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26/ajaxtBsAVuFlmOng.png

阳谷寻脉:探寻漕运工程中的文明互鉴

8 月 6 日,团队转赴阳谷县,聚焦漕运工程与地域文明的深度关联,探寻运河与科举互动的基层实践。             团队首站考察明代周家店船闸遗址。团队成员实地勘测石砌闸槽结构与水文痕迹,分析古代漕船通航机制。王玉朋副教授指出:“此闸控扼运河要道,是明清漕粮北运的关键节点。” 在七级运河古镇,团队踏勘青石板街巷与码头遗址。通过比对地方志记载,还原“金七级”商贸盛景——鼎盛时期商船云集,形成南北货品集散中心。丁修真教授强调:“古镇格局是‘因河兴市'的活态标本。”

在张秋下闸(荆门下闸),团队分析元代船闸构造原理,在老师指导下明晰了闸门启闭机制,回望了在岁月长河里运河治理的历史脉络。  最后,团队赴八里庙治黄碑、陶城铺渡口考察,感受黄河改道对运河的发展变化的影响,探讨明代徐有贞“塞疏浚并举”治河方略的历史价值。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26/ajaxABBylPcDYqdG.png

临清溯韵:感知碑刻与建筑中的科举记忆

8月7日,团队一行来到聊城临清,实地探寻大运河与科举制度之间的深层关联。通过寻访历史遗迹、解读文物碑刻,深入感受大运河与科举的交融共生。

调研团队首站抵达临清舍利宝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与通州燃灯塔、杭州六和塔、镇江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团队成员重点考察明代碑刻,通过现场识读,进一步厘清建塔经过、筹资情况及窑户信息等,为研究当地明代建筑史与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

午后,团队沿运河故道探访了临清闸与运河钞关。临清闸曾是调控漕运的关键设施,后因运河改道而由闸改桥,更名为“问津桥”。紧邻其侧的运河钞关,鼎盛时期,年入税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作为大运河沿线现存唯一钞关旧址,这里不仅见证了运河经济的繁华,更蕴含着丰富的廉政与社会治理历史信息。随后,团队来到元明运河交汇处的鳌头矶。这座明代楼阁因“鳌头”探水造型得名,由鳌矶坊、吕祖堂等组成。明代临清书法家方元焕题写的“独占”二字,既摹其形,又寄寓“独占鳌头”的科举祥瑞之意,成为运河文化与科举意象交融的典型象征。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的古建筑,保存完整,是研究明清大运河文化的实物资料。

在临清市博物馆的“临清历史沿革展厅”中,队员们系统了解了临清作为运河咽喉、商业都会和军事要塞的发展历程;在“碑刻展厅”中,宋明时期的墓志铭、纪事碑等石刻文物,以原始档案的形式呈现了家族故事、社会变迁及历史事件,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了临清深厚的历史文脉。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26/ajaxAcXtLBGwmOwb.png

此次调研团队成员从实地考察后中深刻认识到,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命脉,更是一条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文化长河。三天的实地考察,让团队从商帮碑刻、水利工程、科举建筑等多个维度,触摸到了运河与科举文化的深厚积淀。未来,成员们将继续深化研究,继续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历史学院 文/王雅南 图/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