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渡江战役历史、传承红色精神,2025年7月11日至13日,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渡江先锋队”在党委书记王龙建、团委书记范璇带领下,沿渡江战役路线,跨越豫皖苏三省五地,探访六大纪念馆。团队以“溯江砺初心,数字话传承”为主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地研学,既追溯革命初心,更探索红色历史的数智化传播路径。
实践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借助数字技术激活红色记忆,让我们更直观触摸历史。
首站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智能语音与数据可视化勾勒出战役源头:邓小平在此指挥陈官庄战斗,更见证“支前大后方”的壮阔——粮食如山、炮弹成垛的动态数据,与他在农家熬夜拟稿的场景交织,直指“人民是胜利根本”的核心。徐州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3D重构技术让历史“重现”:总前委会议室的虚拟影像、陈毅“长江非天堑”的全息文稿,搭配锈迹斑斑的通信设备,还原战略枢纽的运筹场景。群众腾房、熔镯的故事,凸显军民同心的力量。蚌埠孙家圩子旧址,AR技术定格关键瞬间:邓小平冷水擦身的坚毅身影、作战地图上的红漆箭头,与村民连夜挖防空洞、腾房支前的往事呼应,展现“隐蔽战线”上的上下同欲。合肥两馆联动深化认知:总前委旧址的会议手稿与防空洞油灯,藏着决策的艰险;渡江战役纪念馆的VR体验、智能沙盘,让马毛姐带伤摇橹、船工舍家支前的故事可触可感,诠释“团结奋进”的真谛。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AR时空走廊叠印今昔,全息剧场重现“解放南京”的狂喜。模拟渡江舱的颠簸、大数据墙的支前数字,最终凝结成答案:胜利藏于运筹与同心,是永远的精神坐标。
此次实践,团队不仅完成了“重走历史路”的研学,更达成了“数智化传承”的目标。队员们发现,数字技术让红色历史突破时空限制:AR还原的生活场景适合青少年理解,3D建模的战略地图可用于课堂教学,大数据整理的支前故事能成为新媒体传播素材。
“我们不仅是历史的参观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承人。”王龙建强调,此次实践正是文学院“以专业赋能红色传承”的探索——用数字技术活化历史,用青年视角解读精神,让渡江战役中“坚定信念、敢于胜利、军民团结、革命到底”的内核,成为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从商丘到南京,从智能语音到全息影像,这场跨越三省的实践,最终指向一个答案:红色精神的传承,既要脚踏实地追溯初心,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而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的青年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当数字技术遇见红色历史,当青春力量对话革命初心,传承便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撰稿人:马行远)
图1 实践团队在河南商丘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参观学习
图2 实践团队参观江苏徐州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图3 江苏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全息投影场景
图4 实践团队参观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
图5 实践团队参观安徽蚌埠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