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吉首大学“艺韵乡梦”社会实践团于洞坎河村开展活动。支教组、设计组、宣传组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用教育、设计和镜头,为村里的文旅发展添砖加瓦,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实干中生根。
支教组的暑期“第三课堂”特别热闹。“培养眼里有光的孩子”课程上,老师带着孩子们做情绪小游戏,教大家辨认开心、难过的“小信号”;国家资助政策讲解时,用村里孩子能听懂的话,讲清从小学到大学的补助政策。手工课上,彩纸折成的爱心、蝴蝶结、冰淇淋,孩子们开心的展示着成果;作业辅导时,老师俯身为学生讲题,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里,藏着知识的力量。这些温暖场景,都被宣传组的镜头一一记录,要剪进村里的旅游宣传片里。
宣传组拍摄小朋友们展示成果
设计组的成员们在电脑前忙碌,电脑里的图纸改了又改。他们完善村里的视觉导向设计,路牌上仔细的标注了路线,游客跟着走就不会迷路;这些都被宣传组的同学记录下来了宣传组的同学扛着相机跑前跑后,拍孩子们上课的专注,拍设计师画图纸的认真,还抓拍下村民路过时好奇的笑脸。“这些真实的画面,比任何宣传语都有说服力。”成员们说,要让更多人看到洞坎河村的美,知道这里有群年轻人在帮忙办实事。
图为设计组工作过程
宣传组同学拍摄视频截图
从课堂里的知识传递,到村口的导视牌设计,再到宣传片里的鲜活瞬间,实践团用行动证明:支教能点亮孩子的未来,设计能扮靓乡村的颜值,宣传能架起连接外界的桥。这三者凑在一起,就是推动文旅发展的动力,也是乡村振兴里最动人的青春注脚。(通讯员 杨兴旺 王亭亭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