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战略要求,助力中原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洛韵新声队”于7月22日启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赴洛阳开展为期数日的文化研习之旅。
溯源历史文脉,探寻文明根脉
实践团队首站聚焦洛阳标志性文化遗产,系统考察佛教传播与石窟艺术的历史脉络。在白马寺,团队以竺法兰驮经传法的典故为切入点,梳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本土化演进轨迹,并通过对比国际佛殿区印度、泰国殿宇与中式建筑的形制差异,深入剖析文化交融的历史印记。
龙门石窟的考察中,团队成员观赏千年石刻群,参观龙门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引导下,细致观察从北魏“秀骨清像”到唐代“丰腴雍容”的艺术风格转型,深刻感悟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造诣。白马寺与龙门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其遗存生动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水平、政治生态与宗教信仰体系,凸显了文物保护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价值。
在文明起源探索环节,团队先后走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与天子驾六博物馆。二里头遗址作为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馆内展出的绿松石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系统呈现了夏代祭祀文化、酒文化、鼎玉礼制及墓葬制度,为华夏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天子驾六博物馆的东周遗址考古实证,则清晰印证了“古制天子驾六马”的礼制记载,直观展现了早期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架构。
体察民俗百态,品味市井文化
为全面感知洛阳文化肌理,团队深入考察当地民俗文化与饮食传统。在民俗文化调研中,从婚嫁礼仪、祝寿习俗等生活仪轨,到豫西驴皮影、黄土泥塑娃娃等非遗技艺,民俗事项的系统梳理揭示了洛阳百姓生活的真实风貌与精神内核,彰显了民俗文化中蕴含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饮食文化考察环节,团队实地探访当地特色餐饮场景。清晨的牛肉汤、驴肉汤配搭饼丝或烧饼的经典组合,展现了豫西早餐的质朴能量;蜜汁红薯、八宝饭、山楂捞等甜口美食,则体现了洛阳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多元特质,为理解当地生活方式提供了鲜活样本。
调研文创发展,深化实践感悟
团队针对洛阳文创产业发展现状开展专项调研,实地走访五处核心景点文创店及商业街纪念品店。调研发现,当前文创产品以融入景点文化元素的冰箱贴、主题雪糕为主,辅以钥匙挂件、装饰镜等小型衍生品,产品造型兼具美观性与文化符号代表性,但在创意深度与设计创新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博物馆推出的文物复刻类文创,如仿古酒杯、青铜器皿等,通过“文物生活化”设计增强了游客的文化参与感。
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在踏访博物馆、遗址遗迹的过程中,从玉石瓦砾间追溯千年文明脉络;在民俗博物馆老物件与山陕会馆木雕中,感受市井烟火与商帮文化的交融共生;在中国唐三彩文化产业园的亲手塑形上釉实践中,体悟非遗传承的匠心温度。团队表示,中原文化通过此次实践已从文献记载转化为可感可触的鲜活生命力,作为青年学子,将持续肩负文化倾听者与传续者的使命,助力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作者:河南大学 肖易涵 刘纯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