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已成为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宁波奉化区的庙后周村,凭借其独特的文旅发展模式,从一个普通村落华丽转身,成为周边地区的文旅热点,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庙后周村巧妙整合了网红咖啡店、粉黛花海、福胜寺等特色资源,并利用新科技打造智能导览系统,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庙后周村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丰富的文旅资源,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性转化,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合理运用。
2025年6月22日,浙江万里学院“庙”语新说实践队深入庙后周村,旨在探索其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挖掘可推广的经验,为更多乡村实现振兴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进一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刻内涵,为乡村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团队成员与庙后周村支书周小川合影
华丽转身:乡村振兴的“谋”与“路”
实践队提前开展筹备工作,进行实地踩点,并成功与村书记取得联络,详细阐明来意。村书记对此次交流极为重视,早早便在营地门口等候实践队到来。村支书周小川热情接待了“庙”语新说暑期社会实践队,带领队员深入了解庙后周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露营营地、网红咖啡店等新兴景点,这些地方成为了乡村文旅的新亮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实践队成员带着对乡村文旅发展的深入思考而来,聚焦于这些文旅项目究竟如何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实际成效怎样等关键问题,针对这一主题对村书记展开了一次深度访谈。他自豪地介绍,村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积极引入12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带动了村民增收。特别是在非遗传承方面,60岁以上的村民参与手工制作,每天能获得200元收入。
种子咖啡实景图
得知实践队对村里的文旅项目有兴趣,书记驱车带队员们来到了山上的种子咖啡。种子咖啡所处的位置得天独厚,它依偎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旁,站在咖啡屋旁的观景台远眺,仿佛踏入现实版的“绿野仙踪”,许多人在此处聚会,说笑声不绝于耳。一位阿姨请实践队品尝她做的土豆,尽显当地村民的淳朴与热情。
队员们知道乡村振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同时,村支书也坦诚分享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挑战,如游客用餐和住宿条件有限,土地指标获取困难等。周书记强调,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通过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协调解决乡村旅游中的卫生等问题,推动了乡村的全面进步。未来,庙后周村计划开展下层旅游,规划咖啡、越野车、烧烤等项目,进一步丰富文旅项目。
“年轻人啊,是乡村发展的希望。”他特别鼓励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年轻人返乡创业,能为乡村带来新活力。像我们村,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回来了,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乡村越来越好。”他还推荐了村里的特色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村的王妈汤圆和油茶制作,那可是响当当的非遗名片,不仅带来了荣誉,还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呢。”
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年轻人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返乡创业并非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一次勇敢的开拓,是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邬陶传情:非遗体验的“新”与“趣”
在庙后周村,非遗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力量。队员们亲身参与了邬陶制作,体验了非遗的独特魅力。邬陶,以其独特的紫金釉色和精湛的工艺闻名。在非遗传承人邬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从取土、揉泥、拉坯到上釉,一步步感受传统陶艺的精妙。
邬老师的邬陶制作工坊
起初,队员们只是在一旁好奇观摩,没想到热情的邬老师看出队员们眼底的渴望,笑着打开机器让实践队进行尝试。取土时,队员们小心挖取带着泥土;揉泥中,双手用力按压,感受与泥土的亲密对话。拉坯环节挑战最大,泥团在转盘上不听使唤,不是高就是歪,在队员们气馁时,邬老师耐心鼓励指导。重新振作后,泥团渐成陶坯模样。
组员亲自体验邬陶制作
邬老师作为非遗领域“前辈”,队员们十分渴望从他那里了解邬陶文化内涵、工艺精髓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于是对邬老师进行了采访。“我因为家庭原因承包了竹林,做起了紫金釉陶艺工作室,后来又成为村里的乡村运营师。”他介绍,紫金釉陶艺制作工艺独特,采用本地紫金矿制作,属纯原矿单色釉。“我们做了很多创新,让釉面更加细腻光亮,还开发了神纹罐干香炉等文创产品,改变了陶艺的使用场景。”
此外,他还开发了神纹罐干香炉等文创产品,改变了陶艺的使用场景,使其从厨房走向了茶桌和会议室。目前,庙后周村已有12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如汤圆制作去年产值达120万,为村里的老人发放了40万工资。如果12个项目全部运营起来,预计产值可达千万,对乡村振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包括传统食品制作,还有陶艺、编织等多种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庙后周村每月举办5至10场活动,将非遗与文旅项目相结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亲子游玩去向问题。
组员探访位于山顶的陶艺工坊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非遗。”邬老师还提出“人人都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体验感受非遗魅力。这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庙后周村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与坚守。非遗代表性项目不仅为村庄带来了经济收益,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庙后周村将继续挖掘非遗潜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组员与邬陶非遗传承人邬老师合影
弜咖啡:稻田里的咖啡
庙后周村不仅有非遗技术的支撑,在这基础上更有新鲜血液的融合,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保留传统底蕴,更需要注入新鲜活力。咖啡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正悄然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第一次在网络上搜索庙后周村时,一座现代风格的瞭望塔引起了我们团队的注意——这座矗立在古朴村落中的时尚建筑,与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好奇:它为何会出现在这里?这个疑问恰恰揭示了庙后周村的乡村振兴的创新思路。弜咖啡以及瞭望塔的建成,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咖啡为媒介,为古老的村庄带来了年轻的气息,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创新路径,这也是弜咖啡以及瞭望塔建成的目的。
瞭望塔实景图
主理人得知团队的来意后积极配合队员们接受了采访。关于咖啡店的名称的由来,主理人向我们介绍了“弜”这个字的含义:“弜代表强劲,坚持不懈,”他希望年轻人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扬这种精神,正如同稻田中的瞭望塔一般强劲有力。
“我们也与非遗美食“王妈汤圆”进行了合作,推出元宵咖啡,使用的元宵就是王妈家的非遗美食。”将咖啡与非遗美食元宵进行创新搭配,这让我们看到了美食之间的多种组合,也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组员采访弜咖啡店长兼任瞭望塔主理人李店长
谈及为什么选择在乡村开一家咖啡馆,主理人微微一笑,回答道:“乡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乡村。这里不仅有低成本创业的机会,更有城市无法给予的归属感。”同时瞭望塔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前来咖啡馆以及庙后周村进行参观打卡,年轻血液的加入为村庄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为庙后周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这次到访让队员们深刻感悟到,乡村振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让新旧融合,走向未来。咖啡香飘在老巷,现代瞭望塔立在山村,年轻人回来了,乡村就有了新可能、新活力。
走进庙后周村,我们触摸到了乡村振兴的鲜活脉搏——这里有村支书带领村民盘活文旅资源的魄力,有邬陶匠人指尖传递的非遗温度,也有弜咖啡里年轻人碰撞出的创新火花。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勾勒出一幅“非遗为魂、产业为骨、青年为血”的共富图景。
当露营营地的笑声与咖啡香弥漫古村,当非遗技艺通过年轻主理人的创新走向更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庙后周村的蜕变,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守正创新,方能生生不息;青年扎根,终成星火燎原。(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庙”语新说暑期社会实践队)
团队成员与庙后周村支书周小川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