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扎兰屯职业学院课程团队设计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泥巴变变变”亲子实验在鄂温克第二幼儿园热闹开展。孩子们与家长围坐泥地旁,用小手捏塑泥土、观察纹理,在“黏糊糊”“滑溜溜”的童趣表达中探索自然奥秘。这是该园依托“泥”真有趣主题课程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的生动实践,通过亲子互动与教育创新,让科学启蒙与航天梦想在泥土中扎根生长。
(一)家园共育升级:从“配合者”到“共探者”的角色蜕变
“宝贝,你摸这泥巴是湿漉漉的,还是滑溜溜的?”在“家园共探泥之趣”活动现场,家长们手持“词汇银行”卡片,引导孩子精准描述触感。这种由教师团队研发的互动工具,包含“黏糊糊”“凉津津”等20余个感知词汇,当孩子表达卡壳时,家长可提供选项激发创意表达,让“玩泥巴”从单纯游戏升级为深度探究。
图为实践团队引导幼儿感受
“过去家长常问‘玩泥巴能学啥’,现在他们成了科学启蒙的同行者。”该园教师介绍,课程打破传统家园关系,通过“平等合作、共同探究”理念,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活动中,亲子合作完成树叶泥染拓印、泥塑创作等任务,家长用“叶脉印是深深的还是浅浅的”等引导式提问,助力孩子观察、思考与表达。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120名幼儿中,家长对“航天文化启蒙”的满意度达95%,亲子互动质量显著提升。
(二)泥巴里的科学课:小实验撬动大探究
“为什么加了水的泥巴能捏出火箭尾巴?”在亲子泥塑环节,孩子的提问揭开科学探究的序幕。课程以“泥土小侦探—玩泥艺术家—追月梦想家”三阶路径,让科学启蒙在动手实践中自然发生。
图为实践团队引导幼儿探究泥土性质
在科学区“泥土与月壤的小秘密”活动中,孩子们化身“感官小侦探”,通过看颜色、摸颗粒、闻气味区分园土、河泥等不同土壤;在“吸水比赛”中用刻度杯测量水量,用“↑↓”符号记录土壤吸水性差异;在“粘手测试”中用“★☆○”标记黏性程度。这些结构化探究活动,有效解决了幼儿科学探究浅表化问题,数据显示,幼儿科学观察兴趣提升率达70%。
“从‘泥土为什么雨后变软’到‘月壤能种水稻吗’,孩子们的问题越来越有深度。”教师表示,课程通过“天地对比”设计,将身边泥土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关联,让抽象的航天知识落地为可触摸的实验,点燃科学好奇心。
(三)教具+资源库:为启蒙教育注入创新动能
课程的高效推进,离不开硬核教育创新支撑。团队自主研发的“双土探究评估表”,从记录完整性、航天术语提及率、作品创意度三个维度,量化幼儿科学观察、文化认同与艺术表达能力发展;“多元表征包”通过师幼共创符号系统,让孩子用图画、泥塑、录音等多元方式表达发现,破解表征模糊化难题。
图为实践团队引导幼儿做泥染
更值得关注的是“泥土与航天教育资源库”的建成,内含30个航天故事、20种自然材料玩法,搭配可穿戴数学训练器、便携教学箱等教具(已获软著和专利申请),形成“教具—课程—资源”一体化支撑体系。资源库中,“月球水稻梦”歌曲、月壤改造计划等内容,让航天启蒙从概念走向具象,孩子们在改编歌词“一颗带着草皮根,抓住沙砾不溜走”中,埋下航天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种子。
(四)从泥土到星空:启蒙教育的生长力
“我们用四双专业的手,托举好奇,守护梦想。”正如课程团队所言,这场从泥巴开始的启蒙教育,不仅让孩子们成为“自然的观察者”“科学的畅想家”,更构建起“家园协同、玩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生态。目前,该模式已在3所幼儿园试点推广,联合科技馆、农田基地开发“农田观察+航天科普”研学路线,累计接待150组亲子家庭。
从田野撒欢的泥土探索,到实验室里的月壤猜想,再到星空下的航天梦想,“家园学习共同体”的创新实践证明:当教育扎根生活、联结家园、拥抱创新,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然与科学的土壤中,向着星辰大海茁壮成长。(郭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