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袁通杰
漫山碧绿迎风舞,茶花含笑话桑田。12月27日,记者驱车来到湖南省洞口县古楼驿生态文化旅游区采访,只见这里绿油油的茶园,如同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冬日里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在茶园里有几棵古老的茶树杆直纹深,枝繁叶茂,像是茶园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游客诉说着古楼的秘密,吟诵着茶韵的史话……
图为古楼古茶园洞口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袁通杰摄
早在春秋之前巍巍雪峰山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农耕文明。古楼云雾茶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67年前的隋唐时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和野外考察中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汉代早期墓葬,特有的汉砖土陶记录下了古楼山区千百年来就是中华祖先繁衍生息的热土。相传在隋唐时期,居住在雪峰山北岳古楼地区的一位采药老人,在海拔1000多米的深山里发现了一株长势奇特的茶树,便摘取叶芽咀嚼品尝,顿觉满口生津,回甘微甜,甜后微凉,醇香于喉,润之于心,持久不散,神志为之一振。老人将其移植回来精心培养。之后老人召集家人及村民垦荒屯园,栽种茶苗,培植茶园。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古楼茶园凭借着雪峰山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以及漫射光的滋养,终于穿越历史时空,生生不息,将远古的神奇密码传到现在,演绎了一段经久不衰的古楼云雾茗茶香满雪峰誉满神州的传奇故事。如今,洞口县实现了从“茶叶”到“茶业”、从“为茗”到“为民”的时代变迁,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产业之路,书写了一片叶子一方共富的洞口画卷。
图为明清茶检司说明。袁通杰摄
史传明洪武18年,即公元1385年,古楼云雾茶被钦定为贡茶,史称盐井贡茶,年纳10斤,列武冈州茶24斤中,产于洞口县古楼乡古楼村、盐井村。是武冈十三峒中的千丘田峒。为通往云、贵的要道,是湘黔古道的起点。这里山清水秀,蕴藏着丰富的天然物产和历史沉淀;绵廷起伏的雪峰山脉,从这里开始,成为湘西南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资源、养生环境。其东边的洞口塘是雪峰山开启的大门,是当时湘黔古道的唯一出口,那被马蹄和脚步磨光的青石板上仍能感受到当时湘黔古道的商业繁荣,仍能寻觅到“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楼云雾茶走出大山的足迹。
图为洪武茗苑。袁通杰摄
据《武冈州志》之《物产》载:“武冈州物产有棉花、木炭、石炭、茶(峒产甚佳)。古楼野茶:据《邵阳市志》(1994年)记载,1954年10月,湖南农学院朱先明在洞口县和绥宁县发现野生茶。1956年12月,城步、武冈、新宁等县也发现野生茶。古楼野生茶分布于洞口县古楼村、相山村为中心的海拔500米左右的针叶林山地,为灌木型中叶种野生菜,其芽叶绿色或深绿色、富有光泽,新芽新叶肥嫩、多茸毛、持嫩性强。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分析:鲜叶水漫出物38.35%%,茶多酚类含量26.48%,制红条茶汤色红亮、香气高醇、甜香明显,耐冲泡,为“湖红”之上品,有“滇红”风味。制红碎茶品质亦优。据考证,古楼红茶始于1856年(丙辰威丰六年),已有160年历史。初产红毛茶,在竹篙塘加工成工夫红茶,装箱后从竹蒿塘码头装船运至汉口宝庆码头出口。解放后。仍以红毛茶生产为主。送新化茶厂加工装箱,以武汉口岸出口为主。至1977年洞口茶厂建成投产,才改由洞口茶厂精制出口。
图为古楼茶文化体验馆、五朝茶馆。袁通杰摄
1978年,古楼茶厂建成投产,生产湖红。1979年,该厂试生产红碎茶。1980年用其生产的红碎茶被评为全国红碎茶第4套样第5名。1985年古楼茶厂用其生产的红碎茶1号上档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古楼毛尖”:1996年获“湘茶杯”金奖,1997年获“97’中国国际茶会”金奖,2005年获“中茶杯”一等奖。1980年其生产的红碎茶被评为全国红碎茶第4套样第5名。
图为四A级景点古楼驿生态文化旅游区美丽的古楼茶园一角。袁通杰摄
历史悠久茶传奇,流淌千年韵无穷。如今,古楼云雾茶,以其独特天然蜜香为特征,以滋味微甜醇和而独领风骚。她古老的灵魂,穿越时光,续写着传奇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