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承徽州千年文脉,筑乡村振兴新程

2025-07-26 11:59:1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7月1日,安徽大学“溪行徽乡,梦起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黄山屯溪,从青年视角出发,探访南溪南、傍霞、三充三个村庄,解码“国际小村”的文化活化、“运动小村”的生态经济、“休闲小村”的茶艺赋能,在实践中触摸乡村振兴的脉搏。乡村振兴,不仅是让千年村落“活”在当下,更是让它们“火”向未来。

第一站:傍霞村

安徽大学“溪行徽乡,梦起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首站来到黄山市屯溪区傍霞村,深入调研这一以“运动小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点。队员们实地走访了登山步道、国际露营地等特色项目,切身体会“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多元活力。

在与村干部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傍霞村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合作机制,有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运动产业链。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傍霞村正是在生态优势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以运动赋能、产业带动、生态筑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傍霞的实践让同学们体会到:新时代的乡村建设,既要守住生态底色,也要注入创新活力,让绿色成为发展的主色调,让振兴充满可持续的动能。

(图一:团队傍霞村合影)

(图二:队员采访傍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胡翔)

第二站:三充村

在本次实践的第二站,团队走进黄山市屯溪区三充村,这座因“茶香氧吧”而闻名的传统村落,呈现出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的生动图景。漫步于层层叠叠的茶园中,队员们亲身感受“生态积分制”所带来的改变——环保行为能够转化为实际收益,环保理念真正融入乡村日常。在国家级茶艺大师工作室,队员们见证了传统制茶工艺与康养旅游的深度结合,茶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在“生态+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下,三充村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同学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联结点,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茶香之中,浸润的不只是工艺,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图三:队员采访三充村村民)

(图四:三充村德茗社茶艺教学

(图五:队员于三充村合影)

第三站:南溪南村

本次实践的最后一站是黄山市南溪南村,这座以“千年豆腐村”闻名的古村落,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交融的代表性样本。在汪家豆腐坊,队员们见证了古老石磨下黄豆变为豆腐的全过程,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代代传承的匠心。而在卓文小食堂,“毛豆腐披萨”“臭鳜鱼披萨”等创意菜品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豆制品竟可以以时尚的面貌重新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南溪南村的探索,生动体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精神。在这里,古老的非遗技艺通过“主理人经济”的新型模式焕发活力,传承与创新共同谱写一曲文化新声。这片飘着豆香的土地告诉我们: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于如何与时代对话、与生活融合。只有在守正中创新,非遗技艺才能真正走进大众、走向未来。

(图六:队员采访“卓文的小食堂”主理人卓文)

(图七:队员于南溪南村合影)

随着“溪行徽乡,梦起振兴”社会实践活动的圆满落幕,团队成员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记录并传播了南溪南村的非遗活化、傍霞村的运动赋能、三充村的生态实践等多个振兴案例。这些真实鲜活的场景不仅展示了徽州乡村在产业融合、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也验证了“五大振兴”协同推进的发展路径。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既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时代的课题,它需要更多青年的投入与更多创意的支撑。我们期望看到更多古村落在守正中焕新生,更多乡土文化在生活中焕发活力,更多乡村群众在振兴之路上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坚信:这片土地的未来,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更需要千千万万双手的共同参与——以创新为笔,以智慧为光,在时代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每一个村庄的星辰大海。

作者:程嘉阅,摄影:杜芮

来源: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溪行徽乡,梦起振兴”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乡村振兴促进团


[责任编辑:辛文]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