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以“豆”为媒:葛邵村非遗经济多维发力 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07-25 08:16:48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近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葛村 “豆” 链增收・青创振兴团的7名师生,在蔡丰蔚、崔丽华、刘晓克三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5年6月26日至7月5日期间,深入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葛邵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聚焦“让非遗变现”,从品牌、景观、宣传多维度发力,旨在让百年豆腐非遗文化焕发新生,通过“非遗赋能、景观提质、品牌兴农”的核心举措,为葛邵村豆腐产业注入经济活力。

终南山下、见子河畔有着这样一个村子--葛邵村,全村200余户村民世世代代传承着一项独特技艺——始于清朝的手工豆腐制作。这项技艺历经120余年的岁月沉淀,其制作的豆腐在2023年入选西安市长安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村里极具分量的文化名片。

图1 葛邵村地理位置(葛邵村是葛村和邵村合并的称呼)

不过,长期以来,受品牌辨识度不高、宣传覆盖范围有限、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制约,这一优质非遗资源的经济价值未能充分发挥。豆腐产品大多仅在周边区域售卖,产业规模始终难以扩大,限制了其对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此次实践团队由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为活动开展提供了多元的专业支撑。活动期间,团队按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6月26日至27日下乡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入乡村,调研村庄整体环境、查阅村志,进行现场勘察,走进“葛邵村豆腐老坊”等作坊,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全程记录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制作流程,聆听百年技艺的传承故事,同时了解当地乡土产业及民俗文化,完成乡村概况调研。

图2 同学在葛村豆腐工厂参观记录

6月28日,团队分组行动,一组走访村民家庭,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村民生活习惯、消费需求及对非遗宣传的期待;另一组跟随带队老师与村干部访谈,了解村政府对非遗豆腐的宣传及豆腐生产等模式,明晰村民经济诉求与产业发展短板。

6月29日至7月2日,团队返回学校,根据前期调研,进行小组讨论、查阅案例及资料,汇总葛村各类问题,进行设计策略。7月3日至5日再赴葛村,推进墙绘实践、景观规划,做宣传推广,优化方案并总结。

基于调研,团队总结出葛邵村虽有非遗豆腐这一核心资源,但存在明显短板:村口有关豆腐的墙绘内容单一、位置局限,宣传覆盖面不足;豆腐产品包装简陋;线上销售渠道尚未打通。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召开研讨会,结合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优化方案。

图3 葛村当地的墙绘破损严重

基于调研问题,团队提出从三方面发力破局:

一是品牌塑造,深挖“古法匠心、终南灵韵”文化内涵,设计专属 LOGO、特色包装与宣传海报,赋予产品文化 “附加值”,提升市场辨识度。如今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文化情感,海报以葛邵村豆腐为主题展示豆腐制作过程等内容, LOGO融入相关元素洁传达核心价值与内涵,能吸引受众注意,给消费者直观印象,扩大影响力。

图4 对葛村当地墙绘的部分方案设计

二是宣传拓面,借短视频、公众号讲好非遗豆腐故事,策划“非遗豆腐文化分享会”,吸引游客与消费者,拓宽销售渠道,为产品找“出路”。非遗豆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通过短视频和公众号讲好非遗豆腐故事,能够将这些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产品的附加价值。“非遗豆腐文化分享会”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豆腐的平台。可以设置豆腐制作演示环节,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制作豆腐的过程,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三是产业配套,优化乡村景观,升级墙绘、完善街道绿植与休憩设施,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场景,以文旅融合拉长经济“链条”。在墙绘时选用具有乡村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元素,注重墙绘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打造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传授技艺,让游客参与到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加深对豆腐的印象。

图5 对葛村花廊的方案设计及预览图

“只有脚踏泥土,才能听见黄豆裂开的声音,也才能读懂乡村振兴的脉搏。”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实现了成长与突破。相较于去年,团队不仅针对性地延伸了对葛邵村文化挖掘的深度,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把问卷问到豆农的指尖老茧、全程记录豆腐制作技艺、梳理百年传承脉络,弥补了以往文化调研浮于表面的不足,真正把非遗文化的“根”挖深,把乡村故事的“魂”写实,让青春脚步真正踏进了非遗文化的内核。更将实践重心聚焦于“扩展葛邵村影响与知名度” 的核心目标,在品牌设计、景观优化、宣传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锚定“破圈传播”需求。

图6 对葛村当地的停车场改造意向及效果图

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实践,大学生们用专业学识回应着乡村的真实需求:设计团队带着数十版LOGO草案与村民逐一审视,把终南山轮廓、豆腐纹理融进视觉符号;景观小组顶着烈日丈量街道尺寸,反复调整绿植品种与座椅角度,只为让改造方案既合美学逻辑又贴村民日常,将手艺里的温度剪成短视频,让百年技艺在屏幕上“活”起来。这些沾满泥土气的实践,让青年学子真正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块豆腐的品质里,藏在村民期待的眼神中。

图7 团队成员在活动结束的纪念留念

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成员们表示,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到,非遗保护之于乡村振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根上浇水”。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深挖内涵,更需要主动走出乡村、对接市场。葛邵村豆腐的技艺,如果完成品牌、包装与现代化嫁接,非遗产品自带故事溢价,能把初级农产品卖出文化附加值,让农民在家门口赚到“手艺钱”未来他们将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思考融入学习生活,用青年智慧为葛邵村豆腐非遗搭建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让百年豆香飘得更远,让乡村文化的价值被更多人看见。(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张安妮、蔡丰蔚、崔丽华、刘晓克)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