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子厚植文化自信,安徽外国语学院“非遗寻光,青春传薪”中华文化传承团于2025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开展为期6天的皖南大鼓传承实践活动,通过课堂传播、走访调研、实地探访等多种形式,为这一古老非遗注入青春活力。
6月30日,团队前往非遗传承人季飞老师家中拜访。季飞现场展示了皖南大鼓的经典表演片段,手把手指导成员学习击鼓技巧与唱腔韵律。团队成员亲身体验简板击节、鼓点配合的过程,深入了解这门艺术“说演结合、以声传情”的独特表现形式。季飞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坚守传承的经历,让成员们对非遗传承的艰辛与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月1-2日,传承团走进郎溪县北港社区,开展“皖南大鼓进课堂”活动。团队成员以“互动体验+趣味讲解”的形式,向社区青少年介绍皖南大鼓“介绍大鼓、一副简板”的表演特色,通过模拟击鼓节奏、学唱经典唱段等环节,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互动,在欢声笑语中了解皖南大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7月3-4日,传承团专程拜访郎溪县第一批皖南大鼓非遗传承人李修顺老师。年过七旬的李修顺结合自身从艺60余年的经历,讲述了皖南大鼓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故事。他回忆道,过去艺人走村串户表演,大鼓声是乡村最热闹的“背景音”,如今虽面临传承困境,但仍有青年愿意学习,让他看到了希望。李修顺还现场演唱了为家乡风光创作的新编唱段,字正腔圆的唱腔中饱含对非遗传承的执着。
拜访李老师后,传承团来到皖南大鼓非遗陈列馆。在李修顺的引导下,成员们参观了馆内收藏的百年鼓具、手写唱本、演出老照片等珍贵资料,系统了解皖南大鼓从起源、发展到兴盛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表演风格演变。馆内陈列的实物与影像资料,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一民间艺术的深厚底蕴。
在三下乡期间,传承团先后前往郎溪县龙村湾、松林村,深入乡村探访皖南大鼓的民间根基。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成员们收集到多个与大鼓相关的民间故事,了解到这一艺术在乡村节庆、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传承团还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村民普及皖南大鼓的保护意义,呼吁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此次为期6天的实践活动,传承团通过“进课堂、访传人、探场馆、走乡村”的多元形式,全面梳理了皖南大鼓的传承现状,搭建起高校青年与非遗文化之间的桥梁。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把实践中收集的资料整理成调研报告,并通过校园展演、线上推广等方式持续传播皖南大鼓文化,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文字:孙玉茹、檀昕然
图片:孙浩馨、赵梦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