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小记者
基层门户网

闽江学院实践队“指塑珍馐”入社区,AI助力福州非遗美食薪火续传

2025-07-23 11:40:47    来源:中国基层网    访问:    

为系统梳理福州非遗美食的技艺谱系、挖掘背后的民俗故事,更旨在通过亲身体验与传播实践,强化对本土饮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7月10日-7月11日,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商青传薪,童创福韵”实践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通过探访传承、影像记录、社区教学的递进式实践,深挖肉燕、鱼丸等传统美食的技艺密码与文化根脉,让“舌尖上的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走访寻味,深挖技艺与故事

实践队首站探访福州南公友义鱼丸店,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记录下鱼肉处理、捶打力道等技艺细节,探寻这一福州节庆必备美食承载的民俗内涵。店主介绍,做鱼丸得守古法:“太新鲜的鱼需冷却排酸,否则胶质不足、水分偏高,丸子便失了韧劲;肉馅必用土猪肉,全凭手工调配,每一步都是老祖宗的讲究”,强调这些代代相传的门道是非遗手艺根基,容不得半点走样。此次探访积累的素材,既为福州非遗传承研究提供鲜活案例,让人读懂鱼丸里的味觉记忆与城市文化根脉,整理后也将助更多人了解古法精髓,推动非遗焕发新生。

走访寻味,深挖技艺与故事1(放在第二段后).jpg

实践队随后走进同利肉燕非遗文化体验馆,人们可近距离观察肉燕从捶打制皮、包馅到沸水煮制的完整过程。李浪云老师谈及研学模式时表示:“非遗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让传统走出博物馆橱窗,融入生活烟火。让学生亲手参与捶肉、包燕,以年轻创意为老味道注入新活力,才能让文化传承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实践中,队员们掌握包馅诀窍,将燕皮裹馅捏制成形似飞燕的模样,还亲口品尝这道承载福州人集体记忆的美食,在味觉与体验的交织中深化了对非遗美食的认知。

走访寻味,深挖技艺与故事2(放在第三段后).jpg

镜头留韵,定格传承的温度

为确保课程兼具真实性与感染力,实践队围绕福州非遗美食核心传承地与技艺载体,开展系列深度筹备。队员们走访三坊七巷捕捉市井烟火,拍摄专题宣传片,镜头中既有传承人演示技艺时的热忱,也有队员亲身尝试的场景,与鱼丸、肉燕等美食相映,既展现“千锤百炼出真味”的坚守,也传递“团圆”“祈福”的民俗内涵,让传统味道以影像突破时空触达更多人。队员亲身制作,体会到老手艺“慢工出细活”的精髓,为课程积累了大量一手素材与实践经验。

课堂传艺,播撒传承的种子

7月11日上午,实践队前往福州柳河社区面向学龄儿童举办“指塑珍馐,味承非遗”夏令营课堂,以“AI赋能+动手实践”让福州非遗美食文化鲜活可及。课程聚焦肉燕、鱼丸、佛跳墙三大非遗美食,通过AI工具豆包软件,孩子们既检索到历史渊源,又直观看到燕皮晾晒、鱼丸捶打等画面,理解制作奥秘与“节庆团圆”等生活理念的关联。粘土创意实践中,5组孩子们分工模仿制作技艺,从生疏到熟练,在动手间感悟非遗精细,作品合影的笑声里满是对传统技艺的新认知。活动以创新形式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非遗历史与技艺,激发了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堂传艺,播撒传承的种子2(放在第五段后).jpg

课堂传艺,播撒传承的种子1(放在第五段后).JPG

据悉,本次夏令营为期五天,围绕南岛语族文化、福州脱胎漆器、油纸伞、三条簪、非遗美食等五大主题,通过探访、体验、传播、教学等多元形式对接青少年群体,让他们近距离触摸传统技艺温度,感受地域文化底蕴,让非遗传承在代际传递中更具生命力。

课堂传艺,播撒传承的种子3(放在第六段后).jpg

以食为媒,让非遗传承在代际对话中绵延

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打磨课程体系,把福州鱼丸、肉燕等非遗美食的技艺细节与民俗故事转化为系统教学内容,打破“课本讲传统”局限,推动更多非遗美食走出课本、走进课堂。青年一代将以亲身体验为基、创新传播为桥,让“舌尖上的传承”从味觉记忆转化为可触摸、参与、延续的文化符号,既守护传统味道在新时代鲜活延续,更让地域文化根脉在代际对话中生长,使青少年从舌尖到心间与本土非遗建立深刻联结。(通讯|李璐芸 周毓灵 游芷伊 摄影|李覃思 严家欣 江雨熹 指导老师|林梦婷

[责任编辑:李莹]
呵护地球
让爱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
绿色出行
鲁冰花

关于我们| 网站概况| 法律顾问| 服务条款| 人员查询|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合作伙伴|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chinajiceng@163.com    电话:010-63607677

京ICP备16016777号-3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6172号

Copyright© 2016 Chinajiceng.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