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非遗焕彩・宗脉凝情:泉州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泉州,深入调研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现状,探寻非遗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的路径,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文旅活力,凝聚文化根脉。
古厝海风探非遗,簪花技艺话传承。团队调研与摄影组首站来到蟳埔村,在古厝与海风的环抱中,沉浸式感受簪花文化的独特韵味。成员们用镜头细致记录下簪花从原料处理到造型完成的每一个环节,定格传统工艺的细节之美。同时,大家在村里发放调研问卷,围绕游客对簪花文化的认知度、体验意愿等收集信息,为非遗传播和产业发展积累数据。团队还走访了村内的簪花体验馆及店铺,了解从生产制作到销售体验的完整业态链条,并专访了“蟳埔女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晨老师。交流中,黄老师分享了在技艺保护、文化传播方面的思考,以及让簪花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探索,让成员们深深感受到传承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决心。为更好传承簪花技艺,可建立传习所邀请黄晨等传承人定期授课,同时开展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也可在保留传统样式基础上,设计简约款簪花饰品,满足年轻人日常佩戴需求,拓宽消费场景。
图1 团队成员体验簪花(吴佳慧 摄)
瓷艺园里寻文脉,白瓷厂里探传承。团队来到石鼓村白瓷厂,考察从原料加工到成品产出的完整产业链,并与当地白瓷非遗传承人赖世杰老师围绕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展开交流。传承人介绍了白瓷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瓷到当代文创产品的历史脉络,分享了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艺结合的做法,这份对“温润如脂”传统工艺标准的坚守和年轻化传播的尝试,让成员们感触颇深。随后,传承人带我们参观了车间,让我们直观感受了白瓷的制作流程,也展示了不少精妙绝伦的成品。为助力白瓷现代化转型,可引入3D打印技术辅助复杂纹样初步成型,再由匠人手工修坯,兼顾效率与手工温度;同时开发茶具、香薰瓶等贴合现代生活的产品,借助电商直播推广,吸引年轻消费者。
图2 赖世杰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车间(洪笛笙 摄)
图3 团队成员实践体验(吴佳慧 摄)
雕刀木韵融古今,数控匠心助转型。团队走进晋江市艺达木雕美术有限公司,参观了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完整生产流程。我们用镜头记录下匠人们制作木雕的各个环节,直观感受传统木雕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团队还与工厂负责人及手艺人深入交流,了解到企业从传统作坊向现代化非遗工厂的转型历程,以及在技艺传承、市场拓展中遇到的挑战与突破。为推动木雕现代化发展,可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为数控设备定制编程以精准复刻传统纹样,同时加强匠人对机器雕刻后细节处理的培训;也可开发带有泉州特色的挂坠、摆件等木雕文创产品,融入动漫、游戏等流行元素,通过潮玩展会等渠道吸引年轻受众。
图4 木雕老师傅雕刻巨大佛像(洪笛笙 摄)
图5 木雕工匠接受采访(吴佳慧 摄)
木雕古韵浸乡野,青年聚力兴潘山。团队深入东石镇潘山村,调研木雕文化的普及率与产业影响力。走访中发现,木雕技艺在村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从传统民居的雕刻装饰到村民的就业选择,非遗元素已深度融入乡村生活。摄影组拍下了村落中与木雕相关的建筑与装饰,生动展现出木雕文化与乡村社会的紧密联系。政府的非遗工坊扶持、文旅项目培育等政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之后,团队与潘山村村委会展开专题交流,梳理总结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非遗产业发展问题。带我们参观了村落全貌后,村委会书记在访谈中指出,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是当前乡村振兴的关键因子。“我想乡村振兴还是要这一块……农村最缺的就是引进来的人才,还有本土的。现在只有让年轻人动起来了,社会才有希望。”如同书记说的,成员们也思考了对应的解决方案;为鼓励更多年轻人回潘山村发展,可联合当地企业推出 “青年木雕人才计划”,提供免费技艺培训和创业扶持,如减免初期厂房租金、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还可打造 “木雕主题乡村创客空间”,引入电商运营、新媒体推广等配套服务,帮助年轻人将木雕技艺与现代商业模式结合,实现多元发展。
图6 刘书记与团队成员合影(吴佳慧 摄)
此次泉州之行,团队不仅深入感受了簪花、白瓷、木雕等非遗的独特魅力,更针对其传承与发展、潘山村振兴等问题探索出可行路径。青春力量与非遗文化碰撞交融,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上持续绽放光彩。(通讯员 胡星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