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欲建露台,听闻需耗百金,当即罢手。”这个故事出自《文帝不作露台》,是被司马迁载入《史记》的典故,与延安时期毛泽东“一条被子分半盖”的佳话,跨越两千年时空,共同诠释着中华民族“节俭兴邦”的朴素真理。在物质丰裕的今天,重拾这份传承千年的智慧,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负责。
节俭是修身立世的基石。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淬炼品格的熔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俭以养德”,正是深知奢侈易滋生惰性、贪欲与浮躁。当下,一些年轻人陷入“精致穷”的消费陷阱,为追逐名牌透支信用,实则是丢掉了节俭这一立身之本。反观那些成就事业者,多有节俭自律的特质:科研工作者将经费最大限度投入实验,企业家把利润更多用于技术研发,他们的“吝啬”与“慷慨”,恰是对节俭精神的生动注解。在个人成长中,学会节制物欲、合理规划,才能筑牢抵御诱惑的精神堤坝。
节俭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历史反复证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绝非虚言。唐玄宗前期厉行节俭开创“开元盛世”,后期沉溺奢靡终致“安史之乱”,盛衰转换的教训发人深省。我们党从延安时期“红米饭、南瓜汤”的艰苦岁月走来,始终把节俭作为治党治军的重要原则。近年来,从中央八项规定狠刹公款吃喝,到“光盘行动”遏制餐饮浪费,再到政府“过紧日子” 保障民生支出,一系列举措既净化了党风政风,更赢得了民心。对于国家治理而言,节俭不仅是省钱之道,更是廉政之基,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增量,变成科技创新的动能。
节俭是民族复兴的动能。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今天,节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是“节衣缩食”的被动选择,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作为。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能源消费强度仍高于发达国家,唯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才能破解发展瓶颈。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到家庭践行垃圾分类,再到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的消费观,节俭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正如“双碳”目标所昭示的,节俭不仅关乎当下的生活品质,更决定着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
从汉文帝的露台之思,到新时代的“光盘行动”,节俭这一传家宝穿越时空而价值不减。它告诉我们,在个人层面是修养,在社会层面是风尚,在国家层面是战略。“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唯有让节俭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才能在物质富足的时代,守护好精神家园的丰盈,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动能。(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党建服务中心 王慧慧)